保护设备的配件
给书包书皮,给手机贴膜,都是常见的保护所有物方法。有人甚至连家电上的保护膜也不愿意撕下,直至老化到无法撕下……
从统计资料来看,北美有 75 % 的智能手机拥有者,使用使用保护壳,但更多是个性化的装饰壳,而不是黑色单调的防摔壳。大陆单就手机膜的渗透率,高达 90 %,其它保护设备的配件,也能轻易在大陆的店商平台找到,看起来更重视保护这个属性。
这种差异,可能与消费文化有关。现在手机的更换时间大约是 3 年多一些,但曾经许多商品都是用到报废,或是性能无法满足时,才会更换(微信、淘宝等 3A 级 app,可能缩短了手机更换时间)。
外国许多地区的以旧换新、运营商合约机,以及碎屏险等制度都很成熟、发达,稀释了用户保护设备的一些责任。而这里消费者权益曾经较低,手机设计缺陷导致硬件损坏容易自己承担(屏幕轻易漏液、20 厘米高度就摔碎屏幕等)。
较大的责任,也就带来了丰富的配件市场。保护壳、屏幕膜早已不能满足保护手机的需求,所以还有 USB Type-C 防尘塞、镜头膜,以及挂绳等。这里主要提一下镜头膜,它容易导致 镜头炫光、闪光灯衍射到镜头里等不良情况,不推荐使用。(环境对手机实在是苛刻,那就用防水袋吧)
不过现在碎屏险、延长保也普及了,所以不使用手机壳、屏幕膜的手机用户,也有了安全感。那么使用保护壳与贴膜的手机用户,应该不会再增加多少,甚至会减少吧。
附言:购买外版设备如 Nintendo Switch,其用户也常用保护壳与贴膜,其实是与责任有关。因为弄坏了返修很麻烦,还得邮寄到海外,或是自费寻找第三方维修者,所以用户需要主动承担保护设备的责任。
#杂谈
给书包书皮,给手机贴膜,都是常见的保护所有物方法。有人甚至连家电上的保护膜也不愿意撕下,直至老化到无法撕下……
从统计资料来看,北美有 75 % 的智能手机拥有者,使用使用保护壳,但更多是个性化的装饰壳,而不是黑色单调的防摔壳。大陆单就手机膜的渗透率,高达 90 %,其它保护设备的配件,也能轻易在大陆的店商平台找到,看起来更重视保护这个属性。
这种差异,可能与消费文化有关。现在手机的更换时间大约是 3 年多一些,但曾经许多商品都是用到报废,或是性能无法满足时,才会更换(微信、淘宝等 3A 级 app,可能缩短了手机更换时间)。
外国许多地区的以旧换新、运营商合约机,以及碎屏险等制度都很成熟、发达,稀释了用户保护设备的一些责任。而这里消费者权益曾经较低,手机设计缺陷导致硬件损坏容易自己承担(屏幕轻易漏液、20 厘米高度就摔碎屏幕等)。
较大的责任,也就带来了丰富的配件市场。保护壳、屏幕膜早已不能满足保护手机的需求,所以还有 USB Type-C 防尘塞、镜头膜,以及挂绳等。这里主要提一下镜头膜,它容易导致 镜头炫光、闪光灯衍射到镜头里等不良情况,不推荐使用。(环境对手机实在是苛刻,那就用防水袋吧)
不过现在碎屏险、延长保也普及了,所以不使用手机壳、屏幕膜的手机用户,也有了安全感。那么使用保护壳与贴膜的手机用户,应该不会再增加多少,甚至会减少吧。
附言:购买外版设备如 Nintendo Switch,其用户也常用保护壳与贴膜,其实是与责任有关。因为弄坏了返修很麻烦,还得邮寄到海外,或是自费寻找第三方维修者,所以用户需要主动承担保护设备的责任。
#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