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名称的意义

2008 年,HTC 发布了第一部 Android 系统的手机 HTC Dream。当时使用的 SoC 名为 MSM7201A,还没有被纳入骁龙品牌下,因此也没有现在手机的特意宣传 SoC 的型号。

2010 年,史蒂夫·乔布斯在 iPhone 4 的发布会上,宣传了自己手机的 A4 芯片。这可能手机业的首次 SoC 营销,但也增加了些透明度,因为既然注明使用 A4 芯片,法律上就不能更换其它的。(芯片体质 问题另算)

也许是看到品牌化后的效益,之后的 2011 年,高通骁龙将 SoC 分级为 S1、S2、S3 和 S4,用来表示性能差异。接着在 2013 年推出了数字系列 200、400、600 和 800 的命名法,最后是现在 4、6、7 和 8,在加上「+」「Gen 数字」「Elite」之类的后缀。

可能是使用低端 SoC 有点丢人,有一些手机仅标注「高通 8 核处理器」,也许恶劣程度没有「i9 级 CPU」这么严重,但还是存在欺瞒消费者的嫌疑。比如当手中的 SoC 库存缺货时,就可以换成其它的高通 8 核处理器。

华为 P10 曾在宣传里提到内存为 UFS 2.1,但实际上是 混发 eMMC 5.1、UFS 2.0 与 UFS 2.1,三者性能差距很大。也许因此,华为现在的 参数透明度 也是最差的,SoC、内存、兼容的快冲规格,甚至是记忆体容量,在官网上可能都查不到。(毕竟只要不标注,库存不足时就能换其它的)

#杂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