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口商品

欧美唱片公司因为各种原因,积压了许多磁带、CD 制品。由于回收成本高,所以销毁后当作原料出口比较划算(亦或是像 雅达利,填埋到新墨西哥州的垃圾场)。

也许是收购者提议,仅需剪去或者打孔一部分,使其还有使用的价值,而自己会以更高的价格收购。所以 1990 年代便在东欧、拉美和东南亚等地,出现了这种打口商品。因为产品是以垃圾或原料进口的,所以还不会受到审查以及高昂的关税。

由于磁带、CD 载体的特性,依然可以正常读取部分未损坏的数据。所以这些「垃圾」,能在 1994 年卖出 25 元一盘,稀有的磁带更是能到达 80 元。(当时北京职工平均工资为 545 元/月

后来可能就不演了,剪脚的可能仅仅是封面,或者是塑料包装。不过还没到 2000 年,打口磁带、CD 就被便宜、产品线更丰富的盗版给打败了。现在虽然没有打口的文化产品(暗幕、圣光或是删减,算其它操作),但还有剪脚的硬件。

不知道是谁想到的商机,将数据中心淘汰或者 OEM 的 CPUSSD 剪去一点,然后当作电子垃圾通过海关,然后用较低的价格销售出去。这种剪角的硬件 CPU,可能无法使用内存双通道、核显或者供电有问题,但确实能够使用……就是风险不小。

#杂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