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集体记忆:孤儿院
《后翼弃兵》《安娜贝尔》,这些近年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都有大量的孤儿院内容。但这是为什么?似乎只有美国的,讲述 20 世纪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孤儿院?
19 世纪,的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但医学发展没有跟上,所以传染病的流行,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其中的移民家庭因为抗风险能力弱,也没有亲戚能照顾,所以便就带来了许多孤儿。尚不明确当时的孤儿院究竟收容了多少孤儿,但纽约市里约有 1 到 3 万无家可归的儿童,而当时整个纽约市的人口只有 50 万。
这些孩子为了抵御他人的侵害,而组成了帮派,但可能影响城市治安。牧师 Charles Loring Brace 觉得自己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于是创办了儿童援助协会,将孩子寄养到合适的家庭里。但城市的需求还是太少了,于是 Brace 想到将孩子送到中西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这一计划被称作 孤儿列车,孤儿们坐着火车前往中西部农村地区,进入缺少劳动力的寄养家庭。在孤儿列车运营的 1854 到 1929 年里,共安置了约 20 万名儿童。只是关于孤儿院的记录确实太少,大概是因为二战后,大多数人认为孤儿院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好,寄养制度取代了孤儿院吧。
有较多记录的 纽约希伯来孤儿院,84 年间共收容了约 13500 人,其中出现了两名作家,还有统计学家、音乐家还有政治活动家等。说明一些孤儿院对教育还是有些重视吧,这些孩子长大后,也许就会在各个领域施加影响力。
也许是受到了影响,漫画家 Harold Gray 创作了《小孤女安妮》。故事讲述了安妮在孤儿院里受到尖酸刻薄的院长虐待,之后被好心的富裕家庭收养,但某些时候又变成孤儿的故事。当时该漫画在数百家报纸上发行,并被改编为了广播剧、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这也给美国的集体记忆加深了不少吧。
#历史
《后翼弃兵》《安娜贝尔》,这些近年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都有大量的孤儿院内容。但这是为什么?似乎只有美国的,讲述 20 世纪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孤儿院?
19 世纪,的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但医学发展没有跟上,所以传染病的流行,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其中的移民家庭因为抗风险能力弱,也没有亲戚能照顾,所以便就带来了许多孤儿。尚不明确当时的孤儿院究竟收容了多少孤儿,但纽约市里约有 1 到 3 万无家可归的儿童,而当时整个纽约市的人口只有 50 万。
这些孩子为了抵御他人的侵害,而组成了帮派,但可能影响城市治安。牧师 Charles Loring Brace 觉得自己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于是创办了儿童援助协会,将孩子寄养到合适的家庭里。但城市的需求还是太少了,于是 Brace 想到将孩子送到中西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这一计划被称作 孤儿列车,孤儿们坐着火车前往中西部农村地区,进入缺少劳动力的寄养家庭。在孤儿列车运营的 1854 到 1929 年里,共安置了约 20 万名儿童。只是关于孤儿院的记录确实太少,大概是因为二战后,大多数人认为孤儿院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好,寄养制度取代了孤儿院吧。
有较多记录的 纽约希伯来孤儿院,84 年间共收容了约 13500 人,其中出现了两名作家,还有统计学家、音乐家还有政治活动家等。说明一些孤儿院对教育还是有些重视吧,这些孩子长大后,也许就会在各个领域施加影响力。
也许是受到了影响,漫画家 Harold Gray 创作了《小孤女安妮》。故事讲述了安妮在孤儿院里受到尖酸刻薄的院长虐待,之后被好心的富裕家庭收养,但某些时候又变成孤儿的故事。当时该漫画在数百家报纸上发行,并被改编为了广播剧、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这也给美国的集体记忆加深了不少吧。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