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养育孩子,更多关爱还是更少?

注意:本文过长,可以前往 telegraphBroadcastChannel 阅读。

19 世纪,法国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等原因,许多监护人将婴儿交给农村的寄养家庭养育。这除了有造成许多公共卫生事件(当时巴氏消毒的牛奶还不流行),提高了婴儿死亡率,也造成了 婴儿与家人长期分离 的情况。

随后,一些心理学家在考虑,寄养家庭也许能提供身体成长的营养食物,但对情感成长是否有忽视?1930 年代,David Levy 在提出了一种 情感饥饿 的的情况。因为当时许多在寄养家庭长大的儿童身上,都拥有表面和蔼但内心似乎冷漠的特质。

当时还有一种被认为「能锻炼婴儿意志」的做法:当婴儿哭泣时,任其自行平息。1922 年,John B. Watson 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将以上内容理论化为哭声免疫训练法(Cry It Out,CIO)。

Watson 认为养育者给婴儿过多的爱,是危险的。原因是这样的「溺爱」,会导致婴儿变成爱发牢骚、依赖他人、失败的人。Watson 也创立了 行为主义 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婴儿哭泣。大意是孩子哭泣是为了「获得强化」,安抚反而会「强化」哭泣行为,不理他便会「消退」。

现在看来,CIO 造成了类似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婴儿因为表达无效,而放弃求助,这是一种心理 创伤。不过这不是 Watson 最糟糕的学术,他还做过 小艾伯特实验。该实验让 9 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对各种东西产生恐惧。最终小艾伯特可能在 6 岁时死亡,不知道该实验是否对他产生了严重后果。

(另外,Watson 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患上严重抑郁症,其中一人自杀

1951 年,WHO 委托反对 CIO 的研究者 John Bowlby 发布了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该书提出与婴儿的亲密关系十分重要,而未能做到就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对心理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

但 Bowlby 没有证据,所以该理论还是存在争议,直到 Harlow 拿出了自己的恒河猴。Harlow 的实验,是设计两个母亲装置,一个是金属丝和木头组成的铁妈妈,另一个是裹着布料的布妈妈。当只有铁妈妈拿着奶瓶时,小猴回去铁妈妈处获得食物,但最后还是会回到布妈妈的怀抱里。

Harlow 之后还做了只有铁妈妈、布妈妈的实验。发现铁妈妈养育的小猴经常腹泻,说明压力较大。这证明了母亲为婴儿提供的不止是食物,「接触式安慰」也很重要。不过 Harlow 也做了十分糟糕的实验,使他成为了虐猴狂人。

1971 年,Harlow 在妻子去世后患上了抑郁症。而他放弃了关于母爱的研究,转而研究孤独和抑郁。实验过程是隔离小猴,将其关在单向镜的笼子里。结果有两只因拒绝进食而饿死。活下来的猴子也不对劲,失去了社交能力,并且无法交配。

于是 Harlow 挑出了其中的雌性猴子,并设计了装置,也是在论文中提到的 rape rack(强奸架)。Harlow 将雌性猴子固定,然后让正常的雄性猴子来交配。结果确实繁育下了小猴子,但受到隔离后的雌性猴子无法养育后代,要么虐待,要么忽视小猴,甚至有雌性猴子咬掉了孩子的指头,另一位压碎了孩子的头。

不过 Harlow 的实验数量少,并且是动物,所以说服力可能不够。不过幸运的是(也是不幸的是),有数量很多,并且是人类的数据在 1989年12月 后出现了。这便是 罗马尼亚孤儿,当时罗马尼亚要求强制生育,但无力负担养育的家庭便只能将孩子送到孤儿院。

在罗马尼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被推翻前的数年,罗马尼亚经济恶化,于是孤儿院的条件也变差。食物匮乏,缺少工作人员,导致孩子们饿死、严重心理问题等。直到罗马尼亚革命后,外国才知道这样的事情,于是欧洲许多人都去收养这些孤儿,这也就发现了孩子们严重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们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症状、社交参与受限以及 ADHD 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哪怕有收养家庭的关怀,能让情况在成年后缓解,但还是存在缺少幸福感等情况。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孤儿院里每年冬天的死亡率为 40 %,有人如此估计,所以存活下来的孩子,其适应力、韧性已经是较高的了吧。

还有研究发现,这些罗马尼亚孤儿的大脑,比其它情况被收养儿童的大脑小约 8.6 %。而每增加一个月的剥夺时间,脑容量就会减少 0.27 %。剥夺相关的脑容量变化,与智商降低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增多有关。

所以「爱」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它对大脑的结构至关重要,也带来了真实的重量吧。所以〈没有爱,就失去抚养权〉,将有对儿童虐待行为的监护人,剥夺其抚养权,也许并非坏主意吧。

#症状 #未知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