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

John Bowlby 在为 WHO 编写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 后,除了 Harlow 用恒河猴证明了某种爱的存在,也有其他学者研究其它方向。其中,Mary Ainsworth、Mary Main 与 Erik Hesse 带来了 依恋理论

Ainsworth 设计了个没有伤害性的 陌生情境 实验。过程是让儿童在陌生环境下游玩,期间会有监护者或陌生人进入房间,然后观察儿童的反应,以研究儿童对监护人的依恋情况。结果发现了以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B):儿童会将监护人视为「安全基地」。当监护人离开时,儿童会变得不安,直到监护人回到身边。并且只有监护人在场时,儿童才会与陌生人互动。

焦虑—回避型依恋(A):儿童会回避或忽视监护人。儿童在面对监护人离开、重返的情况,很少能看出情绪变化。后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率还是有明显变化,只是可能因为过去的依恋行为遭到拒绝,所以这样可以避免再次拒绝。(像是变得傲娇了)

焦虑—矛盾/抵抗型依恋(C):儿童在与监护人分离前就会表现出痛苦,并且在监护人重返时变得粘人且难以安慰。有研究者发现,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矛盾型依恋。而在成年后,更有可能难以维持亲密关系。

紊乱型依恋(D):无法分类到 A B C 型依恋的情况,就算作 D。不过原本是研究母婴分离所造成心理创伤的研究,后来也扩展到了成人,成为了现在常用的关系、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友谊与爱情等关系)与儿童依恋有些差异。成人依恋分别叫作 安全型依恋焦虑-专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恐惧回避型依恋

依恋理论虽然过于简化人际关系,但作为提升沟通与共情的懒人包,可能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心理医生也将依恋理论作为 情绪焦点疗法 的基础,用来解决个人、夫妻或家庭间的情绪和关系问题。

#症状 #符合/恐惧回避型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