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的标识

标题里提到的事物非常普遍,也经常能看到翻译笑话,但为什么会在各地出现双语的标识,暂未找到相关资料,所以我也不知道其起源,只有一些记录。

杜大卫 被叫做「英文警察」,因为他从 2002 年开始积极走访街头寻找错误英文并告诉负责人要求修改。杜大卫曾在 1991~1993 年曾在兰州发现过一些博物馆没有英文译文,所以当时应该还没有出现系统性的双语的告示牌。

2001年7月13日,北京被宣布成为 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城市,然后就出现了被叫做「奥运语言工程」的一系列翻译计划,在 2006 年开始将北京不规范的翻译取代,执行的是《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系列的标准,标准化后就叫做《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GB/T 30240。

上海世博会时期也有相似的情况,2007 年上海将《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标准》分发给了各区县的地名管理办公室,对地名进行英译以及标准化。

中国翻译协会认为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和 2010 年上海世博会是翻译行业发展最好的时期。

较详细的时间线正在编辑中,目前可以在 ggame 网页上查看 | #历史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