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每日 7:30 准时更新。明明很向往自由,却有着严格约束,和奇怪规则的频道。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管理员: @gledos_green
爱发电链接:https://afdian.com/a/gledos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管理员: @gledos_green
爱发电链接:https://afdian.com/a/gledos
为什么性教育?
2020年5月3日,哔哩哔哩发布了《后浪》宣传片,其中有句对年轻人说的「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这种概念大概与满足成人年龄后,拥有完整的法律权利或义务有关。
达到成人年龄后,其监护人的监护权会消失。原本需要与监护人商讨的重大决定,可以独自决定,同时拥有婚姻权。(新加坡人可能有点难过,因为成人年龄是 21 岁……)
但这种满足成人年龄,然后解锁各项权利的粗狂设计,相当不完美。为什么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比如 分娩教育课,能帮助正在怀孕的母亲学习相关知识,但通常只有孕妇或备孕者才参加。
让性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实主要与艾滋病、意外怀孕有关。英国在一些学校发放避孕用品,欧洲性教育标准 里,表示要减少艾滋病、意外怀孕。如果没有较大的艾滋病、意外怀孕风险,宗教等一些保守力量,应该会让性教育延后吧。
因为风险,而让异性恋的性教育进入了基础教育,那么同性恋是否也能获得同样的「豁免」呢?毕竟缺乏相关的性教育,也许会让同性恋群体身患性病的比例增加。悲观的看,这种风险只会让同性恋群体被污名化、边缘化,让性少数群体的处境更难……
#思考 #性别议题
2020年5月3日,哔哩哔哩发布了《后浪》宣传片,其中有句对年轻人说的「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这种概念大概与满足成人年龄后,拥有完整的法律权利或义务有关。
达到成人年龄后,其监护人的监护权会消失。原本需要与监护人商讨的重大决定,可以独自决定,同时拥有婚姻权。(新加坡人可能有点难过,因为成人年龄是 21 岁……)
但这种满足成人年龄,然后解锁各项权利的粗狂设计,相当不完美。为什么需要对未成年人的性教育?比如 分娩教育课,能帮助正在怀孕的母亲学习相关知识,但通常只有孕妇或备孕者才参加。
让性教育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实主要与艾滋病、意外怀孕有关。英国在一些学校发放避孕用品,欧洲性教育标准 里,表示要减少艾滋病、意外怀孕。如果没有较大的艾滋病、意外怀孕风险,宗教等一些保守力量,应该会让性教育延后吧。
因为风险,而让异性恋的性教育进入了基础教育,那么同性恋是否也能获得同样的「豁免」呢?毕竟缺乏相关的性教育,也许会让同性恋群体身患性病的比例增加。悲观的看,这种风险只会让同性恋群体被污名化、边缘化,让性少数群体的处境更难……
#思考 #性别议题
感觉处理敏感度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下面的文字均来自叶彤、何资桥和陈超男的论文《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现状:性别与文化差异》,论文的分发协议为 CC BY 4.0。
感觉处理敏感度是 Aron 等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种人格或气质特点,具有高感觉处理敏感度的个体被称为高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高敏感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包括环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绪敏感和生理敏感等。这种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既有利也有弊。高敏感者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犯”——在高刺激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和疲惫不堪。她使用 DOES 来描述高敏感者,D (Depth of Processing) 指更深入地处理信息,O (Over-stimulation) 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影响,E (Emotional Reactivity) 指更强烈的情绪反应,S (Sensing of Subtle) 指更易感知事物的细节。因此,如何利用高敏感的长处和规避高敏感的短板是高敏感群体的终生课题。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差异显著。相较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普遍偏高,尤其在“细节处理”的维度。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敏感”的接纳度的差异。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在西方社会,“敏感”可能被贴上“内向”、“害羞”、“拘束”等消极色彩的标签;但在东方社会,同样“敏感”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不同评价。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更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也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
除此之外,感觉处理敏感度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普遍比中国男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更高;但在德国社区样本中,德国女性的感觉处理敏感度是低于德国男性的。这同样可能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期待与要求不同。研究表明,个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压力,会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环境的判断和行为。比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女生通常认为温顺、文静、腼腆、胆小、敏感等;而男生则被认为大胆、开朗、鲁莽、草率等。这种对“敏感”的不同态度同样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发展
#症状 #未知 #论文 #性别议题
下面的文字均来自叶彤、何资桥和陈超男的论文《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现状:性别与文化差异》,论文的分发协议为 CC BY 4.0。
感觉处理敏感度是 Aron 等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种人格或气质特点,具有高感觉处理敏感度的个体被称为高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高敏感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包括环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绪敏感和生理敏感等。这种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既有利也有弊。高敏感者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犯”——在高刺激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和疲惫不堪。她使用 DOES 来描述高敏感者,D (Depth of Processing) 指更深入地处理信息,O (Over-stimulation) 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影响,E (Emotional Reactivity) 指更强烈的情绪反应,S (Sensing of Subtle) 指更易感知事物的细节。因此,如何利用高敏感的长处和规避高敏感的短板是高敏感群体的终生课题。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差异显著。相较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普遍偏高,尤其在“细节处理”的维度。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敏感”的接纳度的差异。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在西方社会,“敏感”可能被贴上“内向”、“害羞”、“拘束”等消极色彩的标签;但在东方社会,同样“敏感”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不同评价。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更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也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
除此之外,感觉处理敏感度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普遍比中国男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更高;但在德国社区样本中,德国女性的感觉处理敏感度是低于德国男性的。这同样可能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期待与要求不同。研究表明,个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压力,会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环境的判断和行为。比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女生通常认为温顺、文静、腼腆、胆小、敏感等;而男生则被认为大胆、开朗、鲁莽、草率等。这种对“敏感”的不同态度同样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发展
#症状 #未知 #论文 #性别议题
ggame 计划已运行了超过两年,累计了许多资料,不过没有搜索功能,所以在两个月前增加了按时间排序的功能,方便找到新创建或最近更新的条目,而条目之间的连接关系,但这缺少明显的视觉效果,所以新增了一个 theme 板块。
theme 板块用来将某一主题的条目联系起来,第一个 theme 板块页面就选择 LGBT 主题了,因为较完整的相关「研究」较少,很多资料简单的举例一二,但是可能不足以将此事定义为某种大规模审查。
现在这个 LGBT 主题收录了许多对 LGBT 内容的审查,算是填补了一个空白吧。
🔗 #ggame 条目 #性别议题
性别议题 其三「妇女一词的含义」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里面提到了不满十四周岁,即为幼女,然后其余情况使用的是妇女一词。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里有这么一段话「禁止录用未满十六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其余的「女性」一词仅出现在〈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中。
好吧,不做谜语人了,这个议题源于在知乎看到有人说妇女是指 14 岁以上的女性,所以「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具有包容性的,并非必须是劳动中的成年已婚女性。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目前官方的中文翻译为「三八」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该节日的日本名称是「国際女性デー」,不过日本曾经使用过「国際婦人の日」,随后因为词语的包容性问题,已经逐渐替换为了女性。
2007年,张晓梅在两会提案《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人节」》,CCTV 称此提案获得了 83% 的网友支持,不过就没有后文了。
#性别议题
《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里面提到了不满十四周岁,即为幼女,然后其余情况使用的是妇女一词。
《妇女权益保障法》第二十三条里有这么一段话「禁止录用未满十六周岁的女性未成年人」,其余的「女性」一词仅出现在〈第三章 文化教育权益〉中。
好吧,不做谜语人了,这个议题源于在知乎看到有人说妇女是指 14 岁以上的女性,所以「三八」国际妇女节是具有包容性的,并非必须是劳动中的成年已婚女性。
International Women's Day 目前官方的中文翻译为「三八」国际妇女节或国际劳动妇女节,该节日的日本名称是「国際女性デー」,不过日本曾经使用过「国際婦人の日」,随后因为词语的包容性问题,已经逐渐替换为了女性。
2007年,张晓梅在两会提案《建议将「三八妇女节」更名为「三八女人节」》,CCTV 称此提案获得了 83% 的网友支持,不过就没有后文了。
#性别议题
如图,这是 Reddit 的 /r/Games 横幅背景图片,一共有七个设备的形状,每个设备也用上了不同的旗帜配色,分别是:
1. Bisexual Pride Flag (双性恋骄傲旗)
2. Pansexual Pride Flag (泛性恋骄傲旗)
3. Transgender Flag (跨性别旗)
4. Rainbow flag (彩虹旗)
5. Asexual Pride Flag (无性恋骄傲旗)
6. Non-Binary Pride Flag (非二元骄傲旗)
7. Genderfluid Pride Flag (流动性别骄傲旗)
#清单 #考据 #性别议题
性别议题 其二「Ⅳ级体力劳动」
#历史 #原理 #性别议题
《女矿工》节选自海风对《下矿工人可以是女性吗 具体有什么要求?》问题的回答。
大庄矿工人 邵梅荣
迎着灿烂的朝霞,
迈着矫健的步伐,
我们是光荣的女矿工,
英姿飒爽,意气风发,
踊跃参与突击队,
夺煤大战把井下。
什么「妇女无用论」,
什么「黄毛丫头能干啥」,
谎言谬论脚下踏。
「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
妇女撑起半边天,
煤海鏖战跨骏马。
......
#历史 #原理 #性别议题
性别议题 其一「词汇」
#论文 #研究 #性别议题
另外,我用来写作这篇论文的文字处理器软件所内置的汉字输入库,也能够为这种不对称现象提供几个好的例证。这个软件包含的功能之一就是当用户输入一个特定汉字时,输入栏会自动跳出一列以该字开头的词汇或者短语。当我输入“男”字时,就自动跳出一系列词语如男人,男子等。这个清单很短,只有九个条目。但当我输入“女”字时,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的长清单,包含女工,女兵,女神,女强人,女青年,女皇,女同志等等。汉语里的隐性性别歧视 作者:david-moser-(莫大伟)-密歇
...... 真正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带有前缀“女”的词汇会被规定单独成词。毕竟,“男”和“女”都可以作为词缀与任何职业和角色结合。要是“女工”被视为是独立的词条,为什么“男工”不是呢?如果可以将“女同志”作为特殊词条列出来,为什么对称词汇“男同志”却没有?英文词典中并不会收录“lady lawyer”或者“female doctor”这样的词条,这些通常被归为两个不同单词组成的复合词。为什么汉语词典要这么做呢?
#论文 #研究 #性别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