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每日 7:30 准时更新。明明很向往自由,却有着严格约束,和奇怪规则的频道。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爱发电捐赠链接:https://afdian.com/a/gledos
管理员: @gledos_green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爱发电捐赠链接:https://afdian.com/a/gledos
管理员: @gledos_green
ADHD 简史
1794 年,色觉辨认障碍 才被正式的研究。2005 年,频率错觉 被命名。2014 年,视雪症 被命名。那么 ADHD 是什么时候被发现,ADHD 患者不再被当作「坏孩子」?
1775 年,德国医师 Melchior Adam Weikard 首次描述了类似 ADHD 的症状。但相关研究都不被重视,直到 1902 年,George Frederic Still 才编写了详细的论文,并刊登到柳叶刀。
不过这时还没有名字,直到 1952 年的 DSM-I 中(精神病学圣经),被赋予了「儿童期的高动反应」(hyperkinetic reaction of childhood)。最终在 1987 年的 DSM-III-R 中,才变成了熟悉了 ADHD(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为什么之前名称里提到儿童?那是因为之前以为,儿童成年后症状就会消失,是儿童独占的症状。但之后发现成年人也会受此困扰,所以便移除了。但真正研究成人 ADHD 症状出现成绩,已经是 1980 年代了。
Gabrielle Weiss 发现约 66 % 的 ADHD 儿童,到了成年依然能被继续诊断出 ADHD。现在 ADHD 的流行率,未成年人大约是 6 %,成年人高于 1 %。(不同地区的诊断标准有差异,那么还会上下浮动)
现在,人们能用 ADHD 来解释这些「坏孩子」。不再像古早时期,使用恶魔附身等理论来解释,从而带来了一些包容吧。
🔗参考资料 | #症状 #未知 #wikipedia #历史
1794 年,色觉辨认障碍 才被正式的研究。2005 年,频率错觉 被命名。2014 年,视雪症 被命名。那么 ADHD 是什么时候被发现,ADHD 患者不再被当作「坏孩子」?
1775 年,德国医师 Melchior Adam Weikard 首次描述了类似 ADHD 的症状。但相关研究都不被重视,直到 1902 年,George Frederic Still 才编写了详细的论文,并刊登到柳叶刀。
不过这时还没有名字,直到 1952 年的 DSM-I 中(
为什么之前名称里提到儿童?那是因为之前以为,儿童成年后症状就会消失,是儿童独占的症状。但之后发现成年人也会受此困扰,所以便移除了。但真正研究成人 ADHD 症状出现成绩,已经是 1980 年代了。
Gabrielle Weiss 发现约 66 % 的 ADHD 儿童,到了成年依然能被继续诊断出 ADHD。现在 ADHD 的流行率,未成年人大约是 6 %,成年人高于 1 %。(不同地区的诊断标准有差异,那么还会上下浮动)
现在,人们能用 ADHD 来解释这些「坏孩子」。不再像古早时期,使用恶魔附身等理论来解释,从而带来了一些包容吧。
🔗参考资料 | #症状 #未知 #wikipedia #历史
特克斯勒消逝效应与 ADHD
「特克斯勒消逝效应」是医生特克斯勒,于 1804 年发现的视错觉。原理可能是大脑忽略了以为不重要的东西。如图所示,看向十字准星后的数秒,紫色斑点就消失了。
有人想到 ADHD 会影响大脑的注意力,于是有人制作了实验:让普通人和 ADHD 患者来看「特克斯勒消逝效应」图。记录紫色斑点消失的时间。
结果发现 ADHD 患者的颜色消失速度更慢。不过实验人数还是太少,仅有 41 人(21 名 ADHD 患者)。所以没法研究「特克斯勒消逝效应」诊断 ADHD 的可行性,如果能用几张图,就能诊断 ADHD,那就方便多了。
上文提到的实验来自 Jacqueline Massa 与 Ilyse O'Desky 的论文:Impaired Visual Habituation in Adults With ADHD。(PDF 版本)
#症状 #未知
「特克斯勒消逝效应」是医生特克斯勒,于 1804 年发现的视错觉。原理可能是大脑忽略了以为不重要的东西。如图所示,看向十字准星后的数秒,紫色斑点就消失了。
有人想到 ADHD 会影响大脑的注意力,于是有人制作了实验:让普通人和 ADHD 患者来看「特克斯勒消逝效应」图。记录紫色斑点消失的时间。
结果发现 ADHD 患者的颜色消失速度更慢。不过实验人数还是太少,仅有 41 人(21 名 ADHD 患者)。所以没法研究「特克斯勒消逝效应」诊断 ADHD 的可行性,如果能用几张图,就能诊断 ADHD,那就方便多了。
上文提到的实验来自 Jacqueline Massa 与 Ilyse O'Desky 的论文:Impaired Visual Habituation in Adults With ADHD。(PDF 版本)
#症状 #未知
双重特别的学生
教育工作者比较容易认识到,学习障碍、资优 等学生特质。但是资优的学习障碍学生,就发现的比较晚了,大概是 1970 年代才开始注意到。
1990 年代开始,这样的学生获得了专有名称:twice exceptional(双重特别,后文简称为 2e)。2e 可能很容易被误解,因为劣势一开始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早年可能被认为非常聪明。但之后 阅读障碍、计算障碍、ADHD、DCD、记忆力差等学习障碍,开始直接或间接的拖后腿。2e 可能就会被认为偷懒、不努力了。
研究者估计美国 2e 的数量,约占儿童总数的 0.5 %,数量上不算少。不过能为 2e 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只有少量学校能做到。如果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好了。
#症状 #未知 #wikipedia
教育工作者比较容易认识到,学习障碍、资优 等学生特质。但是资优的学习障碍学生,就发现的比较晚了,大概是 1970 年代才开始注意到。
1990 年代开始,这样的学生获得了专有名称:twice exceptional(双重特别,后文简称为 2e)。2e 可能很容易被误解,因为劣势一开始可能不会表现出来,所以早年可能被认为非常聪明。但之后 阅读障碍、计算障碍、ADHD、DCD、记忆力差等学习障碍,开始直接或间接的拖后腿。2e 可能就会被认为偷懒、不努力了。
研究者估计美国 2e 的数量,约占儿童总数的 0.5 %,数量上不算少。不过能为 2e 提供适合的教育资源,只有少量学校能做到。如果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就好了。
#症状 #未知 #wikipedia
雷暴哮喘
近期 北京日报 将雷暴哮喘的的原理表述为:「过敏原在空中被雷电击碎」。但这听起来不太符合常识,因为雷电的范围小,并且被击中的过敏原应该会被烧成灰。
通过雷暴哮喘的英文(Thunderstorm asthma),能够直接找到 维基页面。从中又能找到相关研究的论文。
根据目前的研究,能够确认雷暴天气与过敏人群激增有明显相关性,然后实验证明潮湿环境下,花粉因为 渗透压休克 膨胀并可能破裂,所以推测雷暴天气会让花粉将细小过敏原散布到大气中,导致空气含有大量能直达肺部的过敏原。
雷暴哮喘的研究源自 花粉浓度观测(Pollen count)。1983 年世界上第一个花粉监测、预测服务机构在英国建立后,雷暴哮喘开始正式的被统计、研究,至今仅有 40 年。
备注:花粉浓度观测早期很困难,需要人力观测每个检查点,现在倒是有计算机视觉,能自动化的识别数量以及品种。
#症状 #未知 #原理
近期 北京日报 将雷暴哮喘的的原理表述为:「过敏原在空中被雷电击碎」。但这听起来不太符合常识,因为雷电的范围小,并且被击中的过敏原应该会被烧成灰。
通过雷暴哮喘的英文(Thunderstorm asthma),能够直接找到 维基页面。从中又能找到相关研究的论文。
根据目前的研究,能够确认雷暴天气与过敏人群激增有明显相关性,然后实验证明潮湿环境下,花粉因为 渗透压休克 膨胀并可能破裂,所以推测雷暴天气会让花粉将细小过敏原散布到大气中,导致空气含有大量能直达肺部的过敏原。
雷暴哮喘的研究源自 花粉浓度观测(Pollen count)。1983 年世界上第一个花粉监测、预测服务机构在英国建立后,雷暴哮喘开始正式的被统计、研究,至今仅有 40 年。
备注:花粉浓度观测早期很困难,需要人力观测每个检查点,现在倒是有计算机视觉,能自动化的识别数量以及品种。
#症状 #未知 #原理
感觉处理敏感度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下面的文字均来自叶彤、何资桥和陈超男的论文《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现状:性别与文化差异》,论文的分发协议为 CC BY 4.0。
感觉处理敏感度是 Aron 等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种人格或气质特点,具有高感觉处理敏感度的个体被称为高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高敏感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包括环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绪敏感和生理敏感等。这种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既有利也有弊。高敏感者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犯”——在高刺激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和疲惫不堪。她使用 DOES 来描述高敏感者,D (Depth of Processing) 指更深入地处理信息,O (Over-stimulation) 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影响,E (Emotional Reactivity) 指更强烈的情绪反应,S (Sensing of Subtle) 指更易感知事物的细节。因此,如何利用高敏感的长处和规避高敏感的短板是高敏感群体的终生课题。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差异显著。相较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普遍偏高,尤其在“细节处理”的维度。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敏感”的接纳度的差异。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在西方社会,“敏感”可能被贴上“内向”、“害羞”、“拘束”等消极色彩的标签;但在东方社会,同样“敏感”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不同评价。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更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也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
除此之外,感觉处理敏感度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普遍比中国男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更高;但在德国社区样本中,德国女性的感觉处理敏感度是低于德国男性的。这同样可能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期待与要求不同。研究表明,个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压力,会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环境的判断和行为。比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女生通常认为温顺、文静、腼腆、胆小、敏感等;而男生则被认为大胆、开朗、鲁莽、草率等。这种对“敏感”的不同态度同样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发展
#症状 #未知 #论文 #性别议题
下面的文字均来自叶彤、何资桥和陈超男的论文《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现状:性别与文化差异》,论文的分发协议为 CC BY 4.0。
感觉处理敏感度是 Aron 等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种人格或气质特点,具有高感觉处理敏感度的个体被称为高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高敏感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包括环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绪敏感和生理敏感等。这种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既有利也有弊。高敏感者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犯”——在高刺激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和疲惫不堪。她使用 DOES 来描述高敏感者,D (Depth of Processing) 指更深入地处理信息,O (Over-stimulation) 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影响,E (Emotional Reactivity) 指更强烈的情绪反应,S (Sensing of Subtle) 指更易感知事物的细节。因此,如何利用高敏感的长处和规避高敏感的短板是高敏感群体的终生课题。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差异显著。相较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普遍偏高,尤其在“细节处理”的维度。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敏感”的接纳度的差异。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在西方社会,“敏感”可能被贴上“内向”、“害羞”、“拘束”等消极色彩的标签;但在东方社会,同样“敏感”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不同评价。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更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也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
除此之外,感觉处理敏感度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普遍比中国男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更高;但在德国社区样本中,德国女性的感觉处理敏感度是低于德国男性的。这同样可能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期待与要求不同。研究表明,个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压力,会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环境的判断和行为。比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女生通常认为温顺、文静、腼腆、胆小、敏感等;而男生则被认为大胆、开朗、鲁莽、草率等。这种对“敏感”的不同态度同样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发展
#症状 #未知 #论文 #性别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