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每日 7:30 准时更新。明明很向往自由,却有着严格约束,和奇怪规则的频道。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管理员: @gledos_green
感觉处理敏感度 (Sensory processing sensitivity)

下面的文字均来自叶彤、何资桥和陈超男的论文《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现状:性别与文化差异》,论文的分发协议为 CC BY 4.0。

感觉处理敏感度是 Aron 等人在 1997 年提出的一种人格或气质特点,具有高感觉处理敏感度的个体被称为高敏感者 (Highly Sensitive Person, HSP)。

高敏感者对内部和外部刺激都非常敏感,包括环境敏感、社交敏感、情绪敏感和生理敏感等。这种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既有利也有弊。高敏感者更容易察觉环境中的细节;但与此同时,他们也更容易受到环境的“侵犯”——在高刺激的环境中容易感到心烦意乱和疲惫不堪。她使用 DOES 来描述高敏感者,D (Depth of Processing) 指更深入地处理信息,O (Over-stimulation) 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的影响,E (Emotional Reactivity) 指更强烈的情绪反应,S (Sensing of Subtle) 指更易感知事物的细节。因此,如何利用高敏感的长处和规避高敏感的短板是高敏感群体的终生课题。

---

本研究结果显示,中美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差异显著。相较美国大学生,中国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普遍偏高,尤其在“细节处理”的维度。这可能源于东西方文化对于“敏感”的接纳度的差异。研究表明,文化背景对儿童的气质类型的发展会产生影响。在西方社会,“敏感”可能被贴上“内向”、“害羞”、“拘束”等消极色彩的标签;但在东方社会,同样“敏感”的应对方式,则可能有不同评价。比如,在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害羞的特质更有利于团队合作,害羞的个体也被认为有更高的领导能力。

除此之外,感觉处理敏感度也存在男女性别差异。中国女大学生普遍比中国男大学生感觉处理敏感度更高;但在德国社区样本中,德国女性的感觉处理敏感度是低于德国男性的。这同样可能源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社会对男女性别的期待与要求不同。研究表明,个体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与压力,会倾向于做出符合社会环境的判断和行为。比如,在东方文化背景下,女生通常认为温顺、文静、腼腆、胆小、敏感等;而男生则被认为大胆、开朗、鲁莽、草率等。这种对“敏感”的不同态度同样会影响个体性格的发展

#论文 #症状 #性别议题
大脑可塑性的研究 —— L R 读音不分的知觉磁铁 (perceptual magnet)

知觉磁铁效应是从口音发现的,研究者发现婴儿能够区分各种声音,但成年后却会像这一群体一样,拥有一些相似的口音特质,最受人熟知的例子大概就是「日本人 L R 读音不分」,不过汉语也有相似的情况,方言地区可能会依赖输入法的模糊音也是相同的原理。

「日本人 L R 读音不分」相关研究的论文挺多的,不过太复杂了……我也看不懂,简单地说,就是母语需要识别一些特定的声音,对此会很敏感,但对某些声音的差异就不敏感了,也许类似于磁场有疏有密,所以就被叫做知觉磁铁效应了。英语母语使用者在听日语的 ええ (ee) 之后,也有部分受试者不能完美的模仿,说明这种现象是广泛的。

小岛秀夫在《潜龙谍影V:幻痛》中引用了埃米尔·齐奥朗的话:「我们的祖国并不是所住的国家,而是语言。请别弄错;我们的母语才是真正的故乡」,也许也有类似的原因,语言确实会影响一定程度的认知。

附言:最初公布的 PS3 手柄,将 Select 按钮拼写成了 Serect……

🔗参考资料(论文 | #论文 #游戏 #症状
三篇灾难与心理疾病的论文简介

地震对灾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长期影响》是一篇研究地震灾民的 PTSD 状况的论文,简单地来说就是影响的范围大,许多人北川羌族自治县永安镇的生活的人,在地震之后都患上了 PTSD,然后随着时间减少,但发现患有抑郁症和 PTSD 的人的患病率减少的速度很慢。

汶川地震8.5年后青少年身心状况研究》也是相关研究,但着眼在各种心理状况,研究得出了地震极重灾区的青少年,4.75% 有明显的 PTSD 症状,29.98% 有明显的抑郁症状,46.13% 的青少年报告其出现了明显的 PTG(创伤后成长)。

Disaster media coverage and psychological outcomes: descriptive findings in the extant research 是研究灾难报导与 PTSD、PTG 关系的论文,虽然案例少,但已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了二者存在联系。

所以疫情会导致社会出现大规模的,精神状况恶化吗?

#论文 #症状
各式各样的动力学、动态学

动力学 (Dynamics) 一词,有多种用途,常在物理学中使用,比如空气动力学、流体动力学和车辆动力学等等。除此之外 Dynamics 也有动态的意思,所以也出现了系统动力学 (System dynamics)(有时会被翻译为系统动态学),可以用来研究宏观经济学等复杂庞大的系统。

社会科学中有 群体动力学Population dynamics心理动力学社会动力学、螺旋动力学、Spiral Dynamics,流行病学中还有 Viral phylodynamics 中文也许会叫作病毒系统动力学。

游戏也存在游戏动力学 (Game Dynamics),不过目前定义尚不明确,有时会与游戏机制混用。Marc LeBlanc 编写的论文《MDA: A Formal Approach to Game Design and Game Research》中给出了定义,简单地说就是给游戏系统建一个模型,而测试游戏的平衡性就是最常见的用法。

#论文 #游戏
Entombed —— 老游戏的无限随机迷宫设计

Entombed 是 1982年 的雅达利 2600 游戏,该游戏的特点是随机迷宫。但雅达利 2600 的卡带最多只有 4 KiB,通常都是 2 KiB,所以这样的小容量卡带不可能储存大量的地图。那么 Entombed 唯一的选择,就是使用的程序生成的迷宫。

鉴于雅达利 2600 性能不高,所以开发者选择了「查找表」进行生成随机的地图。

原理如图,先生成一行含有空格的迷宫,作为种子,然后这个检查工具会逐个检查 a b c d e 点的位置,进行填表,而且表中也有一些随机数,这样就能一直生成迷宫了。即使出现了死胡同,也可以通过游戏的挖掘功能,继续走下去(挖掘次数有限制)。

上面的内容来自 John Aycock 与 Tara Copplestone 编写的论文《Entombed: An archaeological examination of an Atari 2600 game》。

#游戏 #历史 #原理 #论文
维新运动时期的「汉化组」

「福尔摩斯」有着各种翻译,最初的翻译是 张坤德 于《时务报》翻译出的「歇洛克·呵尔唔斯」。

张坤德版本下的「福尔摩斯」是矛盾的,虽然翻译的目标是开拓读者的视野,但发生了直接将剧透内容作为标题,以及将倒叙变为顺序的情况,详情推荐阅读张弛的论文。[1]因此不由得感慨当时追书的人,没有现在的「汉化组」符合原始含义,并且即使翻译有偏差,也会有知道的人在评论等地纠正。

「福尔摩斯」的读音其实不太像 Holmes,而「呵尔唔斯」更接近。关于为什么会翻译成「福尔摩斯」,这是一个未解之谜,能找到的最早资料是 1902年 文明书局出版的《續包探案》就使用了「福爾摩斯」作为译名,但此书的署名是「警察學生」,除此之外就没有更详细的资料了。[2]

[1] 张弛, 《翻译“福尔摩斯”与维新视域下〈时务报〉的说部实践》, 中国比较文学, 卷 0, 期 1, 页 61–75, 1月 2021.

[2] 欣余玟, 《遇見福爾摩斯:以中國晚清時期與日本明治時期福爾摩斯探案翻譯為例》, Master’s Thesis,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3.

#考据 #历史 #论文
声音变速的原理

推荐观看这个视频《YouTube為什麼可以把聲音放慢?以及寶傑到底說了什麼?》 以及视频中提到的论文 A Review of Time-Scale Modification of Music Signals

简单来说,各种软件的算法略有差异,其中基于浏览器中的播放器慢放效果比较差,慢放时会有明显的重复声音出现。如果需要慢放声音,还是应该选择专业的软件。

#原理 #论文
《关于汉语声调的一些思考》—— 徐丹

两字组合可能是名词,可能是动词或者是别的词类,也可能是短语。如「助手、驻守、住手」这三个词组,第一个是名词,第二个是双音节动词,第三个是动宾词组或短语。从理论上讲,三个词组的声调完全一样,但在实际语流中,「助手」里的「助」读得较满而「住手」里的「手」读得较满。「驻守」两个字基本相同,即不分轻重。有的学者用「重音」这个概念来描述,……

#论文 #原理 #摘录 #语言
关于汉语声调的一些思考 - HAL-Inalco_徐丹.pdf
1.5 MB
巴特尔的玩家类型 ——《红心、梅花、方块、黑桃: MUD 中的玩家》

理查德·巴特尔 是首个 MUD(Multi-User Dungeon) 游戏的制作者之一,之后将 MUD 游戏玩家做了一些研究,最后写出了这篇论文。

该论文将玩家做了四种类型的区分,分别是作用于世界的成就型玩家;交互于世界的探索型玩家;交互于其他玩家的社交型玩家;作用于其他玩家的杀手型玩家。

中文翻译: 《牌上的花色 – MUD中的玩家》- skywind[译]
详细视频: 【游戏众生相】从此拒绝撕X!玩家的四种类型!

#论文 #游戏
Hearts,Clubs, Diamonds, Spades Players Who Suit MUDs.pdf
396.5 KB
恋物的研究

关于恋物,因为研究上的困难,所以几乎上没有统计上的研究,目前唯一一个统计有着大量样本的研究是在 2007 年从雅虎的英文讨论组上取得的样本。最保守的估计有 5000 份样本。

这篇论文名为《Relative prevalence of different fetishes》(不同恋物癖的相对流行率),该研究将身体部位与无生命的物体分别做了统计,然后得出,身体中的脚部与无生命的腿到臀部的服装(袜子、裙子等)流行程度最高,分别达到了 47% 与 33% 。

当然,只有 2007 年雅虎英文讨论组上的数据是不足以将这个比例拓展到其他族群的。比如沐污癖 (Wet and messy fetishism) 只在欧美流行,甚至推出了专题杂志,不过亚洲就没有流行起来。

#症状 #论文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