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每日 7:30 准时更新。明明很向往自由,却有着严格约束,和奇怪规则的频道。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如要评论,需先加入 @gledos_science_rebirth 群组,直接在评论里点击加入,是看不到验证码的。

管理员: @gledos_green
收益与捐赠情况披露(2025年10月)

2025年10月,本频道通过捐赠获得了一些收益,情况如下:爱发电 115 元(爱发电将收取 6 % 手续费),未结算收入还有 590 元,将会在未来的数个月里结算。谢谢大家的对频道的捐赠。

之后的微型博客先无限期停更吧,抱歉。

11月3日 晚更新:一段时间后,就会更新微型博客,尽量在 12月5日 前恢复更新吧。需要休息一段时间,11月2日 的博文确实写不出来。

#透明度
2025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刚公布两周多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中提及的理论很有意思。前半部分是给 Joel Mokyr 对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增长解释,后半部分给了 Philippe Aghion 与 Peter Howitt,以表彰他们用数学模型验证了 创造性破坏理论

通常提起工业革命,通常就会想到是新机器主导了生产力的提升。不过 Joel 认为,工业革命(经济增长)需要三个重要条件,分别是实用知识、技术能力和有利于技术进步的制度。

具体来说,古代的生产与研发端往往是分离的。手工艺者就按照祖辈传下来的手法来做,而学者又是在解释过去的东西。又因为缺乏现代商业,有创意的人难以贷款、融资。以及缺乏专利等相关法律的保护,所以导致缺乏创新。

所以现在这个保护创新者权益的营商环境,商业与科研结合的现代社会,就能源源不断的带来创新,也就带来了增长。这也是 Joel 解释工业革命发生在西方,而非东方的原因。Joel 即将发售的新书《通往繁荣的两条道路:1200-2000 年欧洲和中国的文化与制度》,也会就该问题深入。

Philippe 与 Peter 的工作就相对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首先介绍一下创造性破坏理论:商业世界没有限制新产业的发展,所以财富不太可能长期掌握在同一个人或团体手中。(来自〈为什么黑帮不能管理高科技?〉)

因此,很难有人能一直拥有优势,所以人们原意通过创新去尝试做第一名。创新也会带来新的变化,包括社会流动与生产力都会提高。而威权体制倾向于国有、专营等方式抢夺各行业的第一名,这就会导致创造性破坏被抑制。没人原意创新,那么社会流动会减弱,生产力也停滞。

Philippe 与 Peter 用数学模型来验证了这个理论,并能观察创新与研发投资之间的关连。两个理论都算是对创造性破坏理论的补充,创造性破坏理论来自奥地利经济学家 Joseph Schumpeter,灵感来自马克思。只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会不断出现危机,最终崩溃,而 Joseph 认为会不断再生,并会不断提高生产力。

#社会
自我监控

自我监控(self-monitor)是种较新的人格特质概念,诞生时间距今仅 50 年左右。含义是确保自己在公众场合的形象得体或符合预期。

这是一种光谱形式的人格特质,高自我监控者可能会更主动,比如密切关注自己的受众态度,而做出某种「社交变色龙」的行为。而低自我监控者的行动,更倾向于表达自己内在的感受,在各场合里具有一致性,可能会显得直言不讳。

虽然是人格特质,但环境的影响很明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行的地区,分别流行低自我监控者与高自我监控者。原理大概是不同环境所鼓励的行为差异,导致了某种倾向吧。

这种差异也导致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行的地区,对作品的解读、偏好存在差异。比如游戏《冰汽时代》,当习惯个人主义的玩家在里面缩限个人自由,最终以极权政府的形态通关游戏时,会显示「但这一切值得吗?」,玩家通常会反思自己的行为。

而习惯集体主义的 KOL 玩家,可能就会以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表达,认为这一切都值得。虽然这是社交媒体上的主流声音,但 Steam 评论不会说谎,简体中文语言的推荐率高达 89 %,与世界的推荐率 92 % 相差无几,甚至还比日文语言的推荐率 85 % 还要高。(也可能是愿意在 Steam 付费购买游戏的简体中文玩家,相对不易受到集体主义影响)

另一个表现,可能是高自我监控者更愿意在网络上匿名社交。卡巴斯基 有在亚太地区调查匿名的社交媒体帐号流行率,结果发现东南亚高达 35 %,南亚 28 %,而澳大利亚只有 20 %。虽然缺少了欧美的数据,但应该与澳大利亚具有相似性,都相对偏低吧。

附言:对自我监控的研究还有许多争议与困惑,所以这应该是个具有明显缺陷的理论,还需要完善。

#症状 #符合/高自我监控者(19 分)
不存在的记忆增加了

精神分析流行期间,许多心理问题都被认为是童年创伤所带来的,所以一些心理医生倾向于挖掘童年记忆。但可能是方法存在诱导性,出现了一些虚假指控,比如 虚假指控受到性虐待

麦斯·米科尔森(麦叔)参演的电影《狩猎》,就是这种冤罪的一个体现。有学者对这类虚假记忆在意,所以设计了个实验:招募了少量 5 岁儿童,让其父母在一周里经常讲述过去 在购物中心迷路的虚假故事,结果发现约有 25 % 的儿童将其当作了记忆,甚至还填补了缺失的细节。

不过这类记忆植入实验很不道德,所以近年似乎没有类似的实验来确认。好在还有种广泛的社会现象,能被观察到,那就是 曼德拉效应。2013 年,曼德拉逝世时,许多南非之外的人都表示,曼德拉不是在上世纪就死亡了吗?

以及歌词「五十六个民族」,书籍中的「𪠽」(噹的简体版本)字、皮卡丘的尾巴颜色等,许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记忆与事实不符。由于社会上并没有发生大型的新型脑炎流行,所以不是发动了 命运探知(Reading Steiner),看到其它世界线的历史,只是是单纯而广泛的 错误记忆

现在的 AI 图片可以做得很真实,如果将其用在植入虚假记忆上,可能会有更高的效率吧,X 用户 寒涟漪 如此担心道。

#症状
智能手表对健康的负面影响

2024 年,全球智能手表用户超过 4.5469 亿。因为超高的用户量,以及近年的新发现,所以智能手表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

氟橡胶 是优异的橡胶,拥有极强的耐腐蚀性,遇到「硫酸手」也不怕。因此,氟橡胶被用于一些中高端表带,比如价值 49 美元的 Apple Watch 淡桃粉色运动型表带

不过氟橡胶可能会释放 PFAS(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然后 PFAS 被皮肤所吸收,造成一些问题。近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FAS 对人体具有许多毒性。(一些不粘锅所含有的有毒乳化剂 PFOA,以及饮用水中的污染物 PFOS,都属于 PFAS)

一项研究 发现,22 个常见品牌的智能手表表带,其中 15 个都会释放 PFAS。为了降低身体在 PFAS 物质中的暴露,而更换氟橡胶以外的表带,应该是个好主意。只是不知道效果,因为 PFAS 太常见了。

之所以还没有相关规则来限制,是因为氟橡胶表带主要释放的 PFAS 物质是 PFHxA,而目前对该物质的了解还很少。因为 PFHxA 是作为 PFOA 的替代品所添加的,是制造氟橡胶所需的物质。所以,说不定会像一些代糖一样,在未来发现其危害吧。

附言:长时间佩戴智能手表,可能会出现表盘下的皮肤褶皱的情况。由于智能手表用闪烁的绿光测量心率,用红光和红外光测量血氧饱和度。所以 有人 担心手表是否会导致皮肤异常老化的问题。不过实际上没有什么问题,只是 皮肤下积聚水分,皮肤「泡发」了而已,换只手或休息一段时间就好。

#杂谈
人定胜天,吗?

人定胜天」曾经是许多社会动员、社会运动的底层逻辑,比如 农业学大寨除四害 以及 修建标准很低的大坝 等。当时的除四害计划,原本打算在 10 年或更短的时间里,消灭苍蝇、蚊子、老鼠和麻雀。

不过除四害的主要成效,还是几乎灭绝了麻雀,然后导致害虫增多吧。好在「人定胜天」还是有不少积极的成果,包括使用法制来规范最低限度的道德,使用科技来补足肉体的缺陷等。但对于人类自身的基本喜恶,真的能靠自由意志来压吗?

虽然人们的审美各有差异,会随着时代而变化,但各年代最知名的明星,大体上符合多数人的审美。既然有美的标准,那么也会有丑的判断。容貌焦虑困扰了许多人,所以护肤、化装以及医美的市场十分庞大。

对于可能是 演化心理学,所带来的 外貌吸引力,靠主观意志来压制本性,还是太难了。1967 年,曾有人挑战过苗条审美,电台主持人 Steve Post 在中央公园举办了接受肥胖运动,算是肥胖者的骄傲活动。(body positivity

不过效果很微妙,也许能减轻肥胖者的身体焦虑心态,从而减轻焦虑和抑郁。但针对肥胖者的歧视,还是存在许多。并且,该理论也让部分危害健康的肥胖者,缺乏改善体重的动力。

即便大多数人都认可,不能嘲笑别人的身体特征,这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道德,是正确的。但这只是美好的愿望,也许新左派觉得老左派的方法不对,自己上就能解决 跨性别 群体受歧视的问题,实现正确了。可惜现在看来,这可能又会是一次重蹈覆辙。

附言:审美受本性,大约是受基因控制。跨性别群体同样是因为基因,而表现出不同于大众的特质。所以让大众接受跨性别的难度,也许就像让跨性别群体接受 扭转治疗 一样困难。所以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许只有实施大规模的基因疗法,修改外貌吸引力等底层本性了吧。

#杂谈 #性别议题
日本学校的标准化

马督工在一期介绍让学校标准化,从而提高学校最低标准。至少,学校食堂的饭菜就不易被批评了。这让 gledos 想到,日本作品中的学校,相似度真的很高,说明日本的中小学校,意外的标准化?

在《凉宫春日的忧郁》里,凉宫春日小时后在学校操场,尝试绘制与外星人联系的地画,使用的工具叫线车(ラインカー),能使用碳酸钙粉末来绘制跑道。因为日本中小学的泥土或细沙铺设 操场 上,所以需要使用这样的器材。

而在涉及入学的作品里,校门口会有白色的,写着「入学式」牌子。到毕业时,又会将毕业证书卷起来,放进深色的筒里。而这些入学、毕业活动,基本都会在室内体育馆里举行。

根据文具科学省的『小学校設置基準』第十条,小学应设(室内)体育馆,除非当地条件或其它因素受限,可以不设立体育馆。当然,还有之前介绍过的 保健室,以及作品里经常出现的校内泳池,组成了二次元爱好者所熟悉的日本校园。

截至 2021 年,日本 87 % 的小学和 65 % 的初中,均设有室外游泳池,比例确实相当高。但这不是『小学校設置基準』规定的设施,而是在『学習指導要領』里,课纲有要求教授游泳等体育项目。

这样标准化的学校设施,以及一些相同的文化,让日本学校比较平等。具体来说,财政上依靠转移支付等手段,让日本农村和城市的学校财政分配比较均衡。以及教师轮岗制度,让师资水平均等。以及前文提到的基础设施的标准化,使学校的基础设施不会缺少或太差,这便让日本中小学校实现了 基础教育均等化 吧。

#社会 #考据
《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中的敌人与仇恨

注意:以下内容有对游戏《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魔法少女的魔女裁判,魔裁)完全剧透,以及一些经典 ADV 游戏的侧面剧透。

注意:本文过长,可以前往 telegraphBroadcastChannel 阅读。

作为今年少见的大型 ADV 游戏,魔裁大概算是今年最好的 ADV 游戏了。而《无法成眠的伊达键 - From AI:梦境档案》可能因为体量太小,又因《百日战纪 -最终防卫学园-》与《终天教团》的噱头太大,玩起来比较坐牢,所以其 bangumi 评分都不如魔裁。

但它跟许多常见的 ADV,存在明显的差异,那就是魔裁避免对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进行提及、评价或反思。而《Ever17》是主角们对抗,《命运石之门》的主角有在与对抗。

就连《人狼村之谜》,也探讨了古代日本人对原住民乃至其信仰的压迫(细节可以查看 土蜘蛛),以及部分村庄,受到非自然的宗教操控。那么提到了魔女的魔裁,应该会像《海市蜃楼之馆》一样,提到过去的 猎巫 事件吧?

然而并没有,魔裁中没有出现能被视为敌人社会组织和社会现象。甚至就连十多位角色各自的心理问题成因,大多也都是单纯来自家庭(或监护设施)。唯有樱羽艾玛与二阶堂希罗的心理问题,来自因遭受校园霸凌而自杀的月代雪。

但在后来,知道这是月代雪计划的一部分后,校园霸凌便从可能深刻讨论的议题,变成了单纯推进剧情的背景板。所以敌人是什么呢?猫头鹰典狱长?它只是监狱管理员,具体命令来自更高层。黑幕冰上梅露露?她只算是共犯,她的计划甚至让魔法少女们多活了一段时间,所以也难以真正仇恨她。

大魔女月代雪?她确实是散播魔女因子,然后导致许多人被谋杀、隔离的罪人。但在好好聊聊之后,还是能互相理解,然后放主角们一条生路,所以也算不上敌人吧。那么敌人是谁?是对岛上的魔女进行种族灭绝的人类?

也许是吧,但月代雪是最小的魔女,(接下来是猜测)月代雪的能力不足以找到,并谋杀下达命令的国王或教皇(教宗)。然后月代雪基于自己的能力,想到了个好方法。那就是将魔女因子传播给人类,使其成为自己痛恨的,想要种族灭绝的存在(《X战警》中的万磁王,也尝试过这种做法)。

只是传播速度太慢,多年过去,宗教的影响力变得很低,猎巫也不再存在(魔法少女还成为了被人憧憬的存在?)。月代雪想让人类变成自己讨厌的种族的计划,也就失败了,于是她转而灭绝人类。月代雪开始传播修改后的魔女因子,所以部分 15 岁后,具有心理创伤并积攒压力后的少女,会变成具有强烈杀意的魔女。

这样,人类就会在自己的群体里猎巫,算是月代雪对人类的报仇。而当人类中的无症状感染者,即魔女因子存在于所有人体内时,月代雪又会释放杀死魔女的魔法,灭绝所有人类。

这么看来,月代雪可复仇的对象已经消失。过去高高在上,可以轻易猎巫,谋杀他人的宗教。到宗教式微,几乎没人信奉的旧版宗教(现在信的是改良版,去除了许多暴力内容)。但这也延伸出一个问题,这份灭绝魔女的罪孽,多年后的人类是否应该承担?

月代雪也知道自己的复仇行为不太靠谱,所以将扳机交给了纯洁的、善良的,乖孩子艾玛。结果在结局里,艾玛确实没有成为月代雪的复仇工具,月代雪反而在大家的劝说下放弃了复仇。(月代雪:「我没有敌人」,看来诺贝尔和平奖该颁给月代雪了)

gledos 整体上还是很喜欢《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这部作品,多名角色之间深刻的情感,在 ADV 里确实很出彩。但结局部分感觉不太过瘾,毕竟更深层的黑幕问题也没有解决,就像《Remember 11》那样,令人有些惆怅。

本想这吐槽一下月代雪的计划,不过写着写着,就为她找到个合理一些的理由。是啊,许多作品都有所谓的敌人,而能以没有敌人为基础,写出这样的作品,应该还是很少见的。从评价和评分来看,多数人也接受这样的结局,这也算是伟大的创新吧。

附言:灵感来自海豚电波的视频《后叮咚鸡时代的爱情——〈魔法少女的魔女审判〉测评》,其中提到游戏非常刻意的避开了政治话题。

#游戏 #杂谈
名字的力量

《死亡笔记》里讲述了个有趣的智斗故事,名字在其中非常重要,不过名字也在其它领域也有相似的状况。比如古埃及人 相信,掌握某物的名字,也就具有掌控它的力量。把危险动物或恶灵的名字,写在陶器上并砸碎它,就象征消灭了邪恶。

埃及神话里也出现过关于真名力量的传说,伊西斯得知了太阳神拉的真名,这让伊西斯完全掌控了拉。所以埃及人似乎有两个名字,一个用于社会上的识别,另一个是从不透露的真名,以免受伤害。(看来古埃及人,当时就已经在玩《死亡笔记》了)

许多热血作品,战斗时会大声喊出招式的名称,虽然不太符合常理,但也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力量。在 Fate/stay night 中有更细节体现,英灵的宝十分强大,具有扭转战局的功能,但发挥力量需要念出宝具的真名,将宝具「真名解放」。

「真名解放」也出现在稍早之前,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中。魔女汤婆婆夺走了小千与「白龙」的名字,从而控制他人。而当小千与「白龙」找回名字,也就恢复了自由。宫崎骏的这个灵感,应该是来自 Ursula K. Le Guin 的作品。

Guin 的作品 The Rule of Names(地海传奇系列),描述了小岛的居民必须在青春期后放弃名字,改用真名,但又必须将真名保密,防止被心怀不轨的魔法师操控。之后作为 Guin 书迷的宫崎骏,也从 Guin 要到了制作动画《地海传奇》的制作权。(不过,导演是宫崎吾朗,原作者 Guin 对作品也有些失望)

现在许多的网络社区,也不建议使用真名。这可能是在网络上,存在 去抑制效应。因为匿名以及没有线下交流的压力,所以网络霸凌的概率比起线下霸凌要高。那么匿名也许能保护自己,但也可能导致自己也缺乏抑制,变成霸凌者……最后,这样的社区就几乎没有实名的人了。

附言:维基百科的 True name 条目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民俗知识。比如犹太传统,当家庭孩子的死亡率较高时,就不会给最小的孩子取名字。这样,死亡天使可能就不会夺走孩子了(算是黑户?)。

#杂谈
依恋理论

John Bowlby 在为 WHO 编写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 后,除了 Harlow 用恒河猴证明了某种爱的存在,也有其他学者研究其它方向。其中,Mary Ainsworth、Mary Main 与 Erik Hesse 带来了 依恋理论

Ainsworth 设计了个没有伤害性的 陌生情境 实验。过程是让儿童在陌生环境下游玩,期间会有监护者或陌生人进入房间,然后观察儿童的反应,以研究儿童对监护人的依恋情况。结果发现了以下四种类型:

安全型依恋(B):儿童会将监护人视为「安全基地」。当监护人离开时,儿童会变得不安,直到监护人回到身边。并且只有监护人在场时,儿童才会与陌生人互动。

焦虑—回避型依恋(A):儿童会回避或忽视监护人。儿童在面对监护人离开、重返的情况,很少能看出情绪变化。后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心率还是有明显变化,只是可能因为过去的依恋行为遭到拒绝,所以这样可以避免再次拒绝。(像是变得傲娇了)

焦虑—矛盾/抵抗型依恋(C):儿童在与监护人分离前就会表现出痛苦,并且在监护人重返时变得粘人且难以安慰。有研究者发现,童年时期遭受虐待的儿童,更容易形成矛盾型依恋。而在成年后,更有可能难以维持亲密关系。

紊乱型依恋(D):无法分类到 A B C 型依恋的情况,就算作 D。不过原本是研究母婴分离所造成心理创伤的研究,后来也扩展到了成人,成为了现在常用的关系、依恋理论。

成人依恋(友谊与爱情等关系)与儿童依恋有些差异。成人依恋分别叫作 安全型依恋焦虑-专注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恐惧回避型依恋

依恋理论虽然过于简化人际关系,但作为提升沟通与共情的懒人包,可能还是有一些作用的。心理医生也将依恋理论作为 情绪焦点疗法 的基础,用来解决个人、夫妻或家庭间的情绪和关系问题。

#症状 #符合/恐惧回避型
如何养育孩子,更多关爱还是更少?

注意:本文过长,可以前往 telegraphBroadcastChannel 阅读。

19 世纪,法国因为城市化、工业化等原因,许多监护人将婴儿交给农村的寄养家庭养育。这除了有造成许多公共卫生事件(当时巴氏消毒的牛奶还不流行),提高了婴儿死亡率,也造成了 婴儿与家人长期分离 的情况。

随后,一些心理学家在考虑,寄养家庭也许能提供身体成长的营养食物,但对情感成长是否有忽视?1930 年代,David Levy 在提出了一种 情感饥饿 的的情况。因为当时许多在寄养家庭长大的儿童身上,都拥有表面和蔼但内心似乎冷漠的特质。

当时还有一种被认为「能锻炼婴儿意志」的做法:当婴儿哭泣时,任其自行平息。1922 年,John B. Watson 在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期间,将以上内容理论化为哭声免疫训练法(Cry It Out,CIO)。

Watson 认为养育者给婴儿过多的爱,是危险的。原因是这样的「溺爱」,会导致婴儿变成爱发牢骚、依赖他人、失败的人。Watson 也创立了 行为主义 心理学,可以用来解释婴儿哭泣。大意是孩子哭泣是为了「获得强化」,安抚反而会「强化」哭泣行为,不理他便会「消退」。

现在看来,CIO 造成了类似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婴儿因为表达无效,而放弃求助,这是一种心理 创伤。不过这不是 Watson 最糟糕的学术,他还做过 小艾伯特实验。该实验让 9 个月大的婴儿艾伯特,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对各种东西产生恐惧。最终小艾伯特可能在 6 岁时死亡,不知道该实验是否对他产生了严重后果。

(另外,Watson 的两个儿子后来都患上严重抑郁症,其中一人自杀

1951 年,WHO 委托反对 CIO 的研究者 John Bowlby 发布了 Maternal Care and Mental Health。该书提出与婴儿的亲密关系十分重要,而未能做到就可能导致不可逆转的,对心理健康造成重大的影响。

但 Bowlby 没有证据,所以该理论还是存在争议,直到 Harlow 拿出了自己的恒河猴。Harlow 的实验,是设计两个母亲装置,一个是金属丝和木头组成的铁妈妈,另一个是裹着布料的布妈妈。当只有铁妈妈拿着奶瓶时,小猴回去铁妈妈处获得食物,但最后还是会回到布妈妈的怀抱里。

Harlow 之后还做了只有铁妈妈、布妈妈的实验。发现铁妈妈养育的小猴经常腹泻,说明压力较大。这证明了母亲为婴儿提供的不止是食物,「接触式安慰」也很重要。不过 Harlow 也做了十分糟糕的实验,使他成为了虐猴狂人。

1971 年,Harlow 在妻子去世后患上了抑郁症。而他放弃了关于母爱的研究,转而研究孤独和抑郁。实验过程是隔离小猴,将其关在单向镜的笼子里。结果有两只因拒绝进食而饿死。活下来的猴子也不对劲,失去了社交能力,并且无法交配。

于是 Harlow 挑出了其中的雌性猴子,并设计了装置,也是在论文中提到的 rape rack(强奸架)。Harlow 将雌性猴子固定,然后让正常的雄性猴子来交配。结果确实繁育下了小猴子,但受到隔离后的雌性猴子无法养育后代,要么虐待,要么忽视小猴,甚至有雌性猴子咬掉了孩子的指头,另一位压碎了孩子的头。

不过 Harlow 的实验数量少,并且是动物,所以说服力可能不够。不过幸运的是(也是不幸的是),有数量很多,并且是人类的数据在 1989年12月 后出现了。这便是 罗马尼亚孤儿,当时罗马尼亚要求强制生育,但无力负担养育的家庭便只能将孩子送到孤儿院。

在罗马尼亚总书记齐奥塞斯库被推翻前的数年,罗马尼亚经济恶化,于是孤儿院的条件也变差。食物匮乏,缺少工作人员,导致孩子们饿死、严重心理问题等。直到罗马尼亚革命后,外国才知道这样的事情,于是欧洲许多人都去收养这些孤儿,这也就发现了孩子们严重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这些孩子们的自闭症谱系障碍症状、社交参与受限以及 ADHD 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哪怕有收养家庭的关怀,能让情况在成年后缓解,但还是存在缺少幸福感等情况。还有个问题,那就是孤儿院里每年冬天的死亡率为 40 %,有人如此估计,所以存活下来的孩子,其适应力、韧性已经是较高的了吧。

还有研究发现,这些罗马尼亚孤儿的大脑,比其它情况被收养儿童的大脑小约 8.6 %。而每增加一个月的剥夺时间,脑容量就会减少 0.27 %。剥夺相关的脑容量变化,与智商降低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症状增多有关。

所以「爱」不只是抽象的情感,它对大脑的结构至关重要,也带来了真实的重量吧。所以〈没有爱,就失去抚养权〉,将有对儿童虐待行为的监护人,剥夺其抚养权,也许并非坏主意吧。

#症状 #未知
将 SDGs 去联合国化

2015 年,联合国创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这是千禧年发展目标(MDGs)的后续。MDGs 是联合国提出的 15 年目标,要求各成员国在 2000 到 2015 年靠近 8 个目标。

MDGs 包括消灭极端贫困、饥饿、性别平等、覆盖小学的义务教育和可持续性发展等。主要方向是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所以主题是扶贫、教育、卫生。在各发展中国家取得大量进步后,SDGs 便以面向所有国家,覆盖经济、社会和环境主题的加强版 15 年目标登场了。

什么?没听说过 SDGs、MDGs?这很正常,因为不知道出于什么原因,这些目标都遭到了本地化,比如全面脱贫对应 SDG 1:消除贫困;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对应 SDG 5:性别平等;各种〇〇伙伴关系对应 SDG 17:促进目标实现的伙伴关系等。

换句话说,执行的不是联合国发布的 SDGs 任务,而是独立自主话语权的特色目标。好处是可以自己调整 SDGs 的参与度,而不会被大众要求遵守 SDGs 的细则,否则可能会出现过去加入 WTO 的承诺一样,因为没有完成,所以时常被人拿出来批判。(比如 Stephen Ezellzhouying83213 都有研究未兑现的承诺清单)

有听过吗?那么有可能是《少女前线》玩家,因为在 2024年8月,《少女前线》与联合国的 SDGs 联动,参与了联合国的 仲夏音乐会。然而当时似乎有人完全没听过 SDGs,然后随意找了个帮助 LGBTQ+ 群体的 NPO 做的 LGBT X SDGs 图片,将 SDGs 当作支持 LGBT 的项目。而这个这造成了一些 恐同恐跨 群体对 SDGs 和《少女前线》的敌意。

但毕竟是联合国的全球项目,许多地区都在中小学的课程,以及新闻报道里提及。就算在简体中文社区里隐形、不可见,但只要验证一下,就会发现 SDGs 里没有 LGBT 相关内容。有人 澄清后,恐同、恐跨群体对 SDGs 和《少女前线》的敌意便消失了。

附言:新浪微博上,原本有 联合国创建的 #全球目标# 超级话题,不过现已消失,不确定是否是遭到了审查。哔哩哔哩上唯一超过 10 万观看的 SDGs 视频,是 小Q不是导盲犬 制作的,但观看量只有 18 万,比该 UP 主的同期视频少,不知道是因为限流,还是标题中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不吸引人。

#社会
黑/白骑士症候群

在亚瑟王与圆桌骑士的传说故事里,骑士们除了维护王国的和平,也在通过保护弱者来行善。这样的骑士精神故事,便构成了白骑士原型。不过同样是在亚瑟王的系列传说里,也出现了黑骑士。

在十五世纪流行的二创故事里,兰斯洛特因为与王后的禁忌之恋暴露,而失去了忠诚、信仰与荣誉,随后身披黑甲、流浪作战(这大概是最早的黑化吧)。不过兰斯洛特(已黑化)并没有放弃骑士的道德准则,黑色铠甲只是表明罪人、赎罪者的身份,以及隐藏身份。

后来,黑骑士概念开始变化,变成了与白骑士对立的形态。白骑士做善事,那么黑骑士就作恶;白骑士为了众生,那么黑骑士就只为个人利益。但二者对名望的强烈追求,是相同的。白骑士在建立好名声,而黑骑士不在意是否是恶名。

这种对名望、权力有强烈追求的骑士,现在可能会被视为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因为符合 NPD 花费很多时间、精力,提升自己形象、权力的主要特质。随后有 作家 将黑/白骑士症候群,作为描述有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的 NPD,与有 弥赛亚情结 的 NPD。

黑骑士症候群者倾向于对他人施展恶意,通过牺牲他人来获取满足。而白骑士症候群者倾向于对他人释放善意,通过捍卫他人来获取满足。这样的,使用相似的文化概念来命名心理特质,还是挺有趣的。类似的命名还有 彼得潘症候群卡桑德拉症候群麦克白效应 等。

附言:灵感来自重温《海市蜃楼之馆》〈现代篇〉时,弹幕里有人提到某个角色符合白骑士症候群。(另外,该游戏也有个角色很符合黑骑士症候群,两人还是官方 CP)

#症状 #不符
弱引导与助推理论

游戏设计中有个弱引导的概念,与长文本、一步步教导的强引导相对,弱引导是更具无感知的引导。知名的弱引导案例,有《超级马力欧兄弟》《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镜之边缘》等,玩家在无需阅读说明书的情况下,依然可以理解游戏操作或者容易找到目标。

既然可以在游戏中,使用独特的设计来操控玩家,那么在现实中,可以引导大众做出某种选择吗?答案是存在的,其中的 助推理论 解释了一种现实中的弱引导,原理是将需要推动的选项,放在默认位置。

比如一些订阅制的服务,会默认勾选自动续订,亦或是默认勾选同意接收营销电子邮件。这些都能起到助推作用,使其背后的公司获得更多利益。这种事情甚至发生在器官捐献上,英国在 2019 年通过了法律,使除非本人或家人另有说明,否则默认在死后同意捐献器官。

不过助推理论通常不能去掉选项,所以引导效果还是有限。但是如果设计者将某些不喜欢选项移除,或使其不可见,那么引导效果应该会更强。比如 360 安全卫士等流氓软件,会很难卸载干净,甚至 找不到卸载按钮……

又或是 GFW 这样的网络审查防火墙,它默认且隐形。虽然能根据消息推测出存在墙外的世界,但在境内公开网络社区,不能讨论 VPN、Proxy 越过审查,所以突破审查的选择,其可见性较低。并且突破审查要花费精力学习、使用,所以 GFW 是十分有效的引导,它让选择「翻墙」选项的人较少。(另一个方向的研究,可参考阿健编写的《审查降低了人获取被审查信息的需求》)

设计者助推所期待的目标,即 家长制自由主义。虽然有个像是反义词的 家长制保守主义,不过现在已经跟着贵族义务、工业革命等 19 世纪的历史,消失了。也许存在领导的想法制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该称作极权主义吧。(笑)

#社会
直觉、分支预测与 LLM

直觉通常被认为与逻辑思维相反,是快速、无意识、自动化和经验驱动的思考系统。直觉能快速响应,但精度差。逻辑思维虽然准确,但是速度慢。所以二者需要在适合的环境下作用。

虽然如同人脑研究一样缓慢,目前还不知道直觉原理,但已有一些假说来解释。比如神经科学家 Antonio Damasio 提出的 体细胞标记假说 认为,身体感觉(心跳、紧张、放松)为我们提供「情绪信号」,从而影响、诱导选择。

而造成身体感觉的东西,往往与 激素 有关。比如遇到危险时分泌的肾上腺素,得到奖励时分泌的多巴胺,身体饥饿时还会分泌饥饿素(胃促生长素)等。从而给人带来 直觉,这算是直觉的部分科学解释。

直觉与电脑 CPU 的分支预测有些相似,分支预测是在计算出结果前,先快速选择个分支,然后计算这步的结果,如果选中了正确的分支,就会节省一步的时间。现在成功预测率提高到 80 % 以上,算是根据历史经验来产生直觉。而之后还可能用上神经网络来预测,大概就更像直觉了。

来到 LLM 领域的突破者 ChatGPT,一开始使用非逻辑的「直觉」来生成文字,错误、幻觉率确实较高。而后来的 OpenAI o1 模型,带来了系统性的逻辑思考功能,让错误更少。

由于模型的思考功能耗时较短,所以用户更依赖选择开启模型的逻辑思考,而不是默认的「直觉」(除非使用免费版,思考配额较少)。而人类因为直觉帮助生存太多,并且思考速度较慢,所以并不一定能积极调用逻辑思维。因此,能轻易深度思考的 LLM,对人类的吸引力太高了。

附言:过去流行过「女人的直觉」这种说法,现在有个假说 认为,因为女性的胼胝体与男性有差异,所以让左右脑容易协作、整合,更容易混合直觉与逻辑思考。而男性不太会在直觉和逻辑之间来回切换,思考时也就显得更理性、条例。(另外,爱因斯坦的胼胝体,与常人的形态有差异)

#杂谈
无法抱团取暖的弱势群体

有些弱势群体可以靠彼此拥抱活下去,比如性少数群体抱团,组成了 LGBT 群体,尝试减少歧视。尿毒症患者也可以抱团,一起在 提供透析服务的工厂 里生存。以及部分地区的公会与受害者团体。但是精神障碍、人格障碍等情况的人们,会有抱团取暖吗?

曾经有过大规模抱团,但抱团的理由是 反对精神病学。当时是 1960 年代,存在许多不人道的治疗手段(比如 前脑叶白质切除术 和电击),并且苏联精神病院将政治异见人士,随意诊断为精神分裂。各种事件让西方大众对精神病学充满质疑,于是出现了反对精神病学的游行等活动。

该活动的潜在结果,除了将同性恋移除出 DSM-II,并使用较中性的「性别焦虑症」,替代过去可能存在一些污名化的「性别认同障碍」。但这对抑郁症、依赖型人格障碍等社群的改变不大。现在可能是除了网络社群,便没有什么抱团的情况了。

此后,精神障碍者不再以「反抗」的名义大规模聚集,而是以更个人化、边缘化的方式表达——比如问题儿童咖啡馆(問題児メイド喫茶)。店长自称是为了改善弱势群体的生活与心理,所以招募标准为:情绪不稳定(メンヘラ)、地雷、自残和滥用药物的问题少女。不过开店的首周就遇到许多店员旷工的情况,之后还有店员将血液滴入饮料(店长随后开除了违规的员工),好在这家咖啡馆还是坚持到了现在。

不过也存在完全失败的情况,之前看到过有人签约了数位有心理疾病的辍学者,打算来做 Vtuber,不过很快就联系不上或自杀了。(找不到原文,以上是大意)

也许是污名化严重,自己也倾向认为这是病症,所以无法如 LGBT 群体那样具有热情,能轻易举行各种骄傲游行。少数自信的人所举办的活动很微妙,游行名称叫做「疯人骄傲」,其影响力有限,并且主要覆盖思觉失调(精神分裂)这样的群体。

附言:虽然有网络社群,但也需要小心,比如在 reddit 抑郁症社群里,经常有人分享的自杀计划、遗言等……比起抱团取暖,或许更像慢性自杀。也许并不是不想抱团,只是连自我都没能抱紧。

附言 2:底部划线的文字,由 ChatGPT 提供。问题儿童咖啡馆的许多资料,来自叉雞的视频节目《只招問題兒童的主題餐廳!?店員全是病嬌和地雷女,開業6天就集體失蹤!》。

#杂谈 #症状 #未知
非典型自慰方式与性别认同

注意,本文含有大量 NSFW 内容。

中国土耳其 的两篇研究早泄的报告指出,近期使用阴茎进行非典型自慰方式的受试者,其早泄、勃起功能障碍的概率更高。而受试者们,近期一个月使用非典型自慰方式的流行率,在 10 % 左右。

这里的非典型自慰方式,包括挤压、压迫床板、夹腿、间接摩擦等。而在 MtF 社区里,中文英文 社区都对非典型自慰方式有热烈的讨论。根据评论来看,使用非典型自慰(含曾经)的 MtF 占比非常大。

虽然有社交网络存在容易放大某一群体的可能,但关于 MtF 更倾向于使用非典型自慰方式的可能性,确实存在一些支持它的证据。比如因 性别焦虑 而对生殖器焦虑,不愿轻易触碰性器官,所以使用非典型自慰方式。(少数 MtF 选择戴贞操锁,以此缓解生殖器焦虑)

MtF 倾向非男性化的自慰方式,而与 MtF 相反的 FtM 群体,倾向男性化的自慰方式。在 reddit 的 FtM 板块里,有 FtM 讨论了自慰方式:像刻板印象的顺男一样,自慰时观看色情电影;将假阴茎或震动棒反拿,然后像撸阴茎一样自慰等。

最后是非二元性别,MtX 与 FtX,但因为群体少导致讨论也少,所以看不出显著的自慰方式趋势。不过确实也存在困扰,reddit 上有两位非二元性别表示,在自慰时会感到矛盾、奇怪。

对多数人都能轻易做到的自慰,却在跨性别群体中有较大的阻碍,真不容易,希望所有人都能找到合适的自慰方法。

#性别议题
四川与腐都(成都)

成都有个腐都的外号(腐在二次元的含义是 BL 男男之爱作品的受众,也能指代这类恋情),早在 2016 年就流行了。但为什么会这样,有些令人在意。而在翻看 知乎 上的问题时,看到个有些合理的说法:

欧洲在黑死病后,欧美在世界大战后,女性的社会地位因为更广泛的参与显眼的社会分工,而得到提高。而在四川,从明末张献忠屠蜀,到国民党在四川征兵与 抓壮丁 抗战(人数占全国的 20 %,是人数最多的省份),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变动。

1912 年的四川男女比例为 131.5 : 100,而在 1946 年,男女比例变为了 104.73 : 100,女性可能获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之所以过去与 自然比例差 很大距大,可能是过去存在较多的 溺女婴 行为吧)

时间来到 2016 年,四川的常住女性数量甚至多过男性,成为了当时唯一女多男少的省份。不过这与腐都的关系确实有点远,只是可能存在某种相关性。因为在 2020 年,31 个省份中,有 11 个省份的城市性别比例,都是女多男少。

医生 伍学焱 认为,环境污染可能是男性阴柔的原因之一,比如双酚 A 等一些塑化剂等(可能起到类似雌二醇的作用)。这些 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成都平原的饮用水检出率为 100 %,不过没有超过风险阈值。只是植物根部可能富集这些内分泌干扰物,这个风险可能较高。

但四川的污染不一定最严重,所以腐都的成因还是未知。但四川可能确实有某种叛逆模因存在,因为四川发生过 保路运动。2012 年的 传言泸州交警执法致人死亡,然后上万人抗议并烧毁两辆警车。以及近期的 江油未成年人欺凌事件,导致上千人抗议。

#杂谈
X 将测试展示帐号所在地区、设备等信息

2025年10月15日 凌晨,X(前 Twitter)的产品负责人 Nikita Bier 发文称:

为了用户能验证其他帐号的真实性,所以尝试在个人资料上显示新信息,包括帐号地址、用户名修改次数和时间,以及客户端类型(iOS 可精确到商店区域,如「来自美国 App Store」)。

该测试将在下周于少数 X 团队成员帐号上展示,以获取反馈。Nikita Bier 还在评论中表示,会有隐私开关,但用户如果选择不披露帐号信息,那么该隐藏行为可能会在个人资料上突出显示。

#即时消息 Nikita Bier (@nikitabier)
保护听力的肌肉:鼓膜张肌

别人打喷嚏的声音很大,但自己打喷嚏却感觉还好,以及自己吃脆脆的东西,体感音量不算大,但别人吃起来就很响。这大概是因为 鼓膜张肌 在背后降低音量,因为鼓膜张肌在收紧时,会将锤骨拉离耳膜,从而限制其振动能力。

颈部或下颌肌肉高度紧张时,比如打哈欠,也可能使鼓膜张肌收缩。鼓膜张肌收缩大约会产生 10-70 Hz 的低频声音,而被自己听到,像是某种轰隆隆的声音。有人猜测,这是为了保护听力免受雷声伤害,而诞生的机制。

不过身体总是会出错,原本是反射性的自动机制,却能被少数人自主控制。这并没有什么好处,大概只能向研究者提供较完美的,研究鼓膜张肌效果的样本。结果发现鼓膜张肌对 250 Hz 的低频声音起到 30 dB 左右的遮蔽效果,这还是挺厉害的。

鼓膜张肌除了能反射、自主控制,还有不受控制的情况。鼓膜张肌综合征(tensor tympani syndrome,TTS)便是这样的情况,当事人会像遇到耳鸣一样,鼓膜张肌不受控的阵挛。好在诊断方法简单,医师只要用听诊器在耳朵附近检查肌肉收缩的声音就好。

附言:TTS 可以治疗,比如对鼓膜张肌使用肌肉松弛剂,或是用肉毒杆菌来阻止鼓膜张阵挛,以及手术切除鼓膜张肌或镫骨肌腱。只是以上操作可能让鼓膜张肌迟钝或无法工作,导致 听觉过敏,不知道耳塞、降噪耳机是否能替代鼓膜张肌的作用。

附言 2:gledos 只需要较用力的闭眼,就能让鼓膜张肌收缩,从而听到轰隆隆的声音。

#症状 #符合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