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文化浓度也许很高的微型博客,还有审查观察和浅显的科普杂谈。每日 7:30 准时更新。明明很向往自由,却有着严格约束,和奇怪规则的频道。

由 gledos 创作的内容,如果没有另外声明,均为 CC-BY 4.0 许可协议。

gledos 无法保证内容正确,但会一直尝试追逐正确。

如要评论,需先加入 @gledos_science_rebirth 群组,直接在评论里点击加入,是看不到验证码的。

管理员: @gledos_green
伊莉丝症候群!

《心跳文学部》的作者 Dan Salvato 介绍了自己游戏的灵感来源,分别是《梦日记》《超级小花》与《伊莉丝症候群!》。这些游戏都足够心理恐怖,其中的《超级小花》,是独立游戏竞赛「普通书」的作品,其名字和概念源更是源自 H. P. Lovecraft。

不过其中最重要的灵感,可能是《伊莉丝症候群!》(虽然与《惧魔症候群》名字相似,但没有血腥演出)。因为该游戏应该是首个通过检查根目录文件,来推进游戏剧情的游戏。每完成一个结局,就能在游戏根目录里找到 .txt 的文件,逐渐拼凑出里故事。

只是《伊莉丝症候群!》的结局与消除游戏的分数有关,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和精力达到一定的分数,才能解锁结局,玩起来有些麻烦(可参考 星街彗星 的游玩视频)。但演出效果确实很有趣,还会在部分结局时退出游戏。

《伊莉丝症候群!》的技术细节有些特别,使用了 D 语言,以及 Box2D 作为 2D 物理引擎。D 语言并不流行,但 Box2D 挺流行,在《愤怒的小鸟》《地狱边境》Noita 以及《小丑牌》里都有使用。

如果对剧情感兴趣,可以游玩免费的 官方中文版。如果高分很难打,可以观看 森罗桑 的解说视频,并有修正中文版的翻译错误,或是观看 可可尼‧拉多 的解说文章。

#游戏
失踪儿童的数量

2013年6月3日,《新华每日电讯》在报导里提到「据报道,中国每年的失踪儿童有 20 万人左右」「我国失踪儿童找回来的概率只有 0.1 %」。该消息被 中国新闻网人民网 转载,所以当时大概不认为这个数据有问题。

2013年6月5日,《西安晚报》记者熊志联系了公安部打拐办主任陈士渠。陈士渠表示,「目前儿童失踪被拐基本都发微博,会有网友立刻转发给我,看看我的微博,发案很少」。熊志认为陈士渠的辟谣说法缺乏说服力,因为这是「身边统计学」。

熊志还找到了 20 万这个数据的源头,是 2007年5月 的凤凰卫视《社会能见度》节目。但也对该数据有所质疑,有人猜测这只是报案量,排除掉数小时的离家出走以及其它意外,实际的失踪数量应该更少。

2016年5月15日,公安部公布了 团圆系统公安部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经过公安部门确认的儿童失踪信息,可在团圆平台上发布,团圆系统会通过大数据技术来帮助寻找失踪儿童。截至 2021年3月,团圆系统共发布了 4722 条儿童失踪信息(平均每年 944 人左右),找回率达到 98.1 %。

2025年7月15日,中国寻亲网 关闭服务器。该网站从 2000 年开始运营,现在有 56287 名失踪登记(平均每年 2290 人左右),但仅有 768 人被找回。

所以目前还是没有确切的,失踪儿童的数量的数据,但考虑到 1954 年就能完成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应该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什么其它的问题。

#考据
适应障碍

SARS-CoV-2 除了带来 COVID-19 大流行,也带来了许多适应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患者。这是一种类似抑郁症与焦虑症的精神障碍,但比起抑郁症,只要压力源消失便能好转。而焦虑症缺乏压力源,所以还是有些不同。

这其间的人们,经受了病毒的死亡威胁,封锁状态下的 社会身份 缺失,缺少医疗、生存资源的死亡威胁,公权力强制行为的创伤(比如 澳大利亚 禁止大家自由出行,只能在距离居住地五公里半径以内活动)。

各种各样的压力,让人们患上了适应障碍。欧洲有个研究团队,招募了 15563 名参与者,发现在自我报告中,疑似适应障碍的有 18.2 %。这还仅是大流行第一年的数据,以及成年人受试者。

早在 2020年3月 的报告里,就表示有 30 % 的儿童,在被隔离或检疫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临床标准。其中患上适应障碍的儿童,可能也不会少。

好在大流行结束后,适应障碍者们有在逐渐恢复(没法恢复的,就是抑郁症了……)。但在压力中,适应障碍的自杀风险与抑郁症相当,甚至更高,许多人没法等到大流行结束了。

附言:政治性抑郁,说不定也是一种适应障碍,只是压力源长期存在,所以适应障碍无法好转,其症状就与抑郁症相似了。

#症状 #符合 #SARS
生类怜悯令

《盾之勇者成名录 第四季》EP.7 里提到,日本古代有个「生类怜悯令」,给人们造成了困扰。具体是 1680 年代,江户幕府第五代将军德川纲吉,以慈悲于众生为宗旨而制定了各项法令,这被称为「生类怜悯令」。

违法记录不完全,但至少有 13 人违反命令,而被处以死刑。其中,有人杀死了狗,而被处决;有人射杀鸟类,而被处决;有人卖掉两只鸡,而被处决;甚至有人被指控,在命令颁布前捕捞护城河的鲤鱼,而被追溯既往处以死刑。

除了以上命令,还有禁止捕鱼和贝类(女儿节期间解禁),禁止让牛、马背负重物或大件物品等。只是纲吉对狗偏爱,哪怕是面对恶犬的自卫行为,杀死了恶犬也可能会被要求切腹自杀。可能因此,纲吉也被叫做狗将军(犬公方)。

不过纲吉也有考虑流浪狗问题,于是建立了狗舍(犬小屋),收容、保护了大量的狗。只是成本很昂贵,大型狗舍需要 2 万名工人修建,并聘请官员和兽医照顾,在生产力低下的过去,狗的食物也是巨大的开销,所以人们还需要上缴「狗税」。

好在如此影响人们生活的命令,在纲吉死后被逐渐废除。不过纲吉的部分命令得到了延续,那就是禁止遗弃牛马、弃婴和遗弃老人。不过在平民识字率极低的时代,平民的书写记录也很少,尚不明确之前遗弃老人的普遍性,以及该法律是否缓解了弃婴和弃老的问题。

虽然不知道纲吉的完整行为逻辑,但这种极端理想主义的想法,并保护不了什么东西。现在捕杀保护动物,刑期通常都是三年内(特殊地区除外)。就连毒杀 442 只候鸟,也仅判处 5 年缓刑以及 11912 美元的赔偿。当然,还有保护动物免受虐待的法律,虐待、虐杀动物的刑罚,通常高于捕杀保护动物,这样的法令已经足够保护动物们了。

附言:在武当山,有人发现了遗弃老人,甚至年轻人的「寄死窑」遗址,直到 20 世纪初期仍有使用。这是人工开凿的窑洞,被遗弃者进入后,入口会被门板或砖墙封住。部分可重复利用的寄死窑,之后还会打开再将遗体下葬。这么看,日本的 姥捨山 故事,其普遍性也许没有那么高吧,毕竟没有为遗弃老人修建如此的设施。

#社会
结账捐款

美国是慈善大国,有超过 200 万 个已注册的非营利组织,雇佣了 1280 万人。募捐方式也有许多创新,其中就有在收银台加入零钱捐款的功能:结账捐款(checkout charity)。

方式是靠店员或机器询问顾客,是否愿意将找零部分捐出。过去的策略是建议捐出 1 美元,虽然现在的平均找零部分捐款额为 44 美分,但慈善组织获得了三倍的捐款概率,所以获得了更多的捐款,负责人将其称为「少即是多」。

这种小额零钱捐款,对于顾客/捐款者而言,成本较小,并且使账单成为整数,也有方便记帐或单纯的喜欢整数的好处。对于慈善组织来说,积少成多的效果也很不错,投入也较少,所以在许多商店都有推广。

但结账捐款也存在一些问题,店员可能出于节约时间的原因,无法详细描述捐助的细节。2022 年,有位顾客 就起诉了 CVS 药局,认为其错误的使用这笔捐款。另外还有道德绑架的问题,在超市等公开场所,多人排队时,拒绝店员请求的小额捐款,就会显得有点道德瑕疵。

所以,如果将结账捐款推广到网购,也许会合理一些。因为网购就不会有线下购物那样的道德绑架感,也有更多时间查看捐助的细节,选择自己更看中的项目。

#社会
饱和度战争

音乐领域存在 响度战争,而图像、视频领域也存在饱和度(色度、彩度)战争。这可以体现在屏幕领域,卖场里基本都将电视设置为鲜艳模式,手机可能默认设置屏幕的显示模式为鲜艳模式(Switch OLED 默认设置为鲜艳模式)。也能体现在商店招牌,与 红底黄字的横幅 上。

人类对高饱和度的颜色具有偏好,因为 觅食假说 认为对食物的偏好,也就导致生物对食物颜色颜色的偏好。人类过去常收集果实、狩猎,所以与之相关的 多巴胺色系 也就流行了很长的时间,就连兵马俑也是类似多巴胺色系的风格。

简单解释一下多巴胺色系,这是 2020 年兴起的色系,主要由红色、黄色、橙色、亮粉色和霓虹绿组成。虽然饱和度较高,但配上极简主义的设计,实际上不会像红棉袄一样老土。(不确定这是否又是因为 SARS-CoV-2 而诞生的东西,有人 认为这是因为不安全感,而流行的色系。)

但饱和度太高,会导致视觉、审美疲劳,所以近年又开始流行起了低饱和度的颜色(后盖)。2022 年的 iPhone 14 系列,还能看到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但之后高饱和度就消失了,直到 iPhone 17 的星宇橙,才较具有较高的饱和度。而这不仅仅是 iPhone,其它品牌的手机也在使用低饱和度。

关于视频,可以使用胶片风格滤镜调色,来降低饱和度,比如宇多田光的『One Last Kiss』MV。亦或者使用 VHS 录像带风格滤镜调色,就像 模拟恐怖 或者《主播女孩重度依赖》OP『INTERNET OVERDOSE』那样,将原本类似 Y2K 风格的中高饱和度给降低了。

附言:现在常见的低饱和度色系,有美拉德(大地色)、马卡龙、莫兰迪色系。将低饱和度的颜色,用在笔上也不错,这样写出的文字颜色会很好看。

#艺术 #SARS
《死月妖花~四月八日~》的创新点

之前有提过 悬疑类 ADV/VN 游戏的衰落,原因大概是谜题、表现方式都快被用光了吧。就连大量投入资源的《匿名代码》里,也看不到太多的惊喜亮点。不过《死月妖花~四月八日~》的创新点不错,未来商业版《祀月耀花~四月八日~》发售后,也许可以重现悬疑 ADV 的荣光吧。

「死妖」是从 2016 年按章节更新,2019 年完结的免费悬疑 ADV 游戏。但它的 UI 不像普通的 ADV 游戏,常见的 ADV 游戏都是在二级菜单看路线图、流程图,或者直接没有这种东西。但「死妖」进入游戏后,就是像路线图一样的 UI。

还有个细节,是在「死妖」里,不能在剧情中选择选项来切换线路。《命运石之门》里的是否掏出手机,《混沌之脑》里的积极、消极幻想,以及《人狼村之谜》里单纯的选项,都没有出现在「死妖」剧情里,玩家切换路线的方式是走入故事的结局,然后主持人立木三日,将其它路线放到路线图里。

接下来是会透露《死月妖花~四月八日~》的核心诡计。如果对悬疑 ADV 游戏感兴趣,可以找汉化版或 AI 汉化工具游玩,亦或是观看 逍遥散人 制作的实况视频(AI 翻译有点差,但弹幕里有更正)。

直接展示「路线图」的原因,是因为

#游戏
病娇女主的元游戏(赛博女鬼)

近期的 VOCALOID 歌曲『いますぐ輪廻』(即刻轮回)真不错,内容是病娇女主 + 元游戏 的文字冒险游戏。随后在推荐视频里看到了《【いますぐ輪廻】选择你的赛博女鬼(meta游戏)》《【いますぐ輪廻/赛博女鬼】你身边的人可以是我吗?》,都是用描改的形式,展示了相关题材游戏的女主角。

描改版里出现了高部绘里、曾根美雪、芹泽千枝实、Monika、超天酱/糖糖、病娇酱、樱咲真希奈和米塔,其来源作品名称太长,这里就不展示。如有需要,可以查看 作品清单。其中的高部绘里大概是凑数的,因为这不是病娇,但这是美少女 + 元游戏的组合,应该是被算作病娇女主 + 元游戏起源作品了吧。

其中第一款火爆并出圈的角色,应该就是 2017 年的 Monika 了。它很可能影响了后续的 Love Love School Days 和《米塔》,以及未出现在描改视频里的《爱之巢》与 PockeDate! - Pocket Dating Simulator。

从《米塔》预估 350 万份的销量 来看,两位开发者可以平分上千万美元的收入。算是让这一题材再次伟大,也让其它开发者开始考虑这一题材,今后可能还会有质量更高的,病娇女主的元游戏出现吧。

「赛博女鬼」游戏的流行,也许与 草食系男子beta 男第四爱 的流行有关。在 21 世纪的性别讨论、研究中,有害的男性气质 被理论化。这可能影响到许多创作者,从而带来了许多不是传统形态,而是更温柔、细腻和敏感的男性角色吧。

附言:所以很好奇,草食系男子/beta 男/四爱男,是否会更偏向「赛博女鬼」题材的游戏?

附言 2:『いますぐ輪廻』的 MV 部分作者 channelcaststation 太厉害了,有他做 MV 的 VOCALOID 歌曲,都有千万以上的播放量。一图流,甚至没有 MV 的音乐,在这个以视觉主导流量的网络上,真的太亏了。(好在有时,会有听众为其制作非官方的 MV)

#游戏
2019 年失败的黑色行动

2019年2月,时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的特朗普,在未通知国会的情报特别委员会成员的情况下,批准了一项渗透行动,但似乎也使其成为了黑色行动。该行动的目标是安装监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的设备,为美朝谈判取得筹码。

海豹突击队第六分队的八名队员,乘坐核潜艇前往朝鲜附近的公海,然后再乘坐迷你潜艇,行驶约两小时前往朝鲜西海岸。迷你潜艇即将登录岸边时,却被一艘朝鲜船只发现。出于 无线电静默 的行动要求这次任务没有无人机支援,行动队无法获取到更多情报,无法判断该船只是民用捕鱼船,还是军队的巡逻船。

此时任务已经失败,需要考虑应对这艘船以及撤离方案。队长最终下令开火,将船员全部谋杀。为了确保船上的人员全部死亡,行动队登上了船只,结果没有发现制服与枪支,后续推断这是潜水采集贝类的平民。突击队随后发出求救信号,核潜艇进入朝鲜领海接走了所有发行动队成员。

行动失败后,间谍卫星持续监控该海域,发现该地的军事活动激增。只是不清楚朝鲜是否推断出了事情的原委,以及谁应该对此负责(不过现在就知道了)。

此行动在 2025年9月5日,由 纽约时报披露,此报导共有 24 名相关者提供细节。不过白宫对此行动表示无可奉告,特朗普也 否认 了该行动,所以无法靠 阳光法案 来公开此行动的报告。如果没人披露,说不定会成为一起真正的黑色行动吧。

#杂谈
观影顺序问题

在非时间线顺序发布的系列作品讨论里,总是会有按时间线排列的顺序出现。比如「物语系列」的《伤物语》《猫物语(黑)》《化物语》……,「星球大战系列」的《星球大战前传1&2》《星球大战:克隆战争》《星球大战前传3》……,以及「空之境界」的《杀人考察》(前)《伽蓝之洞》《痛觉残留》……

这样的顺序确实是时间顺序,但观众的体验其实较差,因为作者是以发布时间来设计观看顺序,所以按照时间线顺序观看,反而会错过一些谜题,体验也比较迷惑。就像是 Fate/Stay Night 游戏使用了剧情锁,只有通关 Saber 的 Fate 剧情线后,才能解锁 Unlimited Blade Works 线。

然后通关凛的 UBW 线后,再解锁樱的 Heaven's Feel 线。由于开发者认为游玩 HF 线的玩家,都有玩 Fate 和 UBW 线,所以许多圣杯战争、Saber 和 Archer 的部分内容不再重复提及,如果有玩家有下载的存档直接玩 HF 线,体验多半会很差。其改编的剧场版《天之杯》,也是如此。

所以许多非时间线顺序发布的系列作品,最好还是按发布顺序来看比较好。但其中还是有令人头疼的顺序问题,那就是动画《弹丸论破3 -The End of 希望之峰学园-》的《未来篇》《绝望篇》与《希望篇》。

其观看顺序有点复杂,因为当时的放送顺序是:2016年7月11日 月曜日的《未来篇》EP.1,然后是 7月14日 木曜日的《绝望篇》EP.1,接着是 7月18日 月曜日的《未来篇》EP.2……这样交替,最后播放《希望篇》。所以现在要补这部动画,也需要按这个顺序来看才行。

而最特殊的作品,也许是 2006 年版的电视动画《凉宫春日的忧郁》,其剧集全部被打乱。想要欣赏这部作品,就需要自己研究正确的时间线,或者抄别人的作业。好在之后 2009 年版的《凉宫春日的忧郁》,是以时间线顺序放送的,看起来轻松了许多。

#动画
一只苍蝇导致《星露谷物语》无法在日本免费升级 Switch 2 版本

2025年9月13日,《星露谷物语》开发者 ConcernedApe 表示,拥有 Switch 版本的玩家,可免费获得 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只是日本法律存在阻碍,无法免费赠送,需要玩家付一笔很小的钱。

该阻碍源自 1960 年的一只苍蝇,当时有人发现牛肉大和煮罐头里有只苍蝇。于是送去保健所检测,结果发现这肉并非牛肉,而是当时廉价的鲸鱼肉与马肉,随即引发了 家庭主妇协会 与政府部门的关注,并尝试解决商品的虚假宣传问题。两年后,便促成了『不当景品類及び不当表示防止法』(不当赠品及误导性陈述防止法)的出现。

「不当景品防止法」授权内閣総理大臣对景品制定具体的细则,这便是『一般消費者に対する景品類の提供に関する事項の制限』。文中要求小于 1000 日元商品的赠品要小于等于 200 日元,大于等于 1000 日元的商品,赠品价格要小于等于商品的 20 %。

所以,一只苍蝇导致《星露谷物语》无法在日本免费升级 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大概就是这样吧。考虑到日服 Nintendo eShop 的 Switch 游戏最低价为 100 日元,那么《星露谷物语》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 在日本可能最低卖 100 日元。

作为补偿,也许可以为付费的玩家提供独占的帽子或其它饰品,毕竟 WeGame 版的《星露谷物语》有独占的 熊猫帽。所以这大概并不会造成太大的麻烦,也可以理解立法者的想法,这样可以防止恶性的赠品竞争,也不易出现赠品是商品/商品才是赠品的颠倒(比如一些买个小垃圾获得抽奖机会的手游)。只是这样真的保护到了消费者吗?对此还需要审视。

附言:赠品限价规则,也许能解释 Nintendo Switch 2 Edition 升级包的定价、体量策略。升级包刚好都小于游戏售价的 20 %,这样当 Switch 2 发售时出现劲敌或危机,还能执行某种像 3DS 大使计划的方式,送玩家升级包来减少损失。(当然,这只是脑洞猜测)

#游戏 #考据
美国的集体记忆:孤儿院

《后翼弃兵》《安娜贝尔》,这些近年的美国电视、电影作品,都有大量的孤儿院内容。但这是为什么?似乎只有美国的,讲述 20 世纪的作品里,经常出现孤儿院?

19 世纪,的美国工业化、城市化加快,但医学发展没有跟上,所以传染病的流行,导致了许多人的死亡。其中的移民家庭因为抗风险能力弱,也没有亲戚能照顾,所以便就带来了许多孤儿。尚不明确当时的孤儿院究竟收容了多少孤儿,但纽约市里约有 1 到 3 万无家可归的儿童,而当时整个纽约市的人口只有 50 万。

这些孩子为了抵御他人的侵害,而组成了帮派,但可能影响城市治安。牧师 Charles Loring Brace 觉得自己可以帮助这些孩子,于是创办了儿童援助协会,将孩子寄养到合适的家庭里。但城市的需求还是太少了,于是 Brace 想到将孩子送到中西部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这一计划被称作 孤儿列车,孤儿们坐着火车前往中西部农村地区,进入缺少劳动力的寄养家庭。在孤儿列车运营的 1854 到 1929 年里,共安置了约 20 万名儿童。只是关于孤儿院的记录确实太少,大概是因为二战后,大多数人认为孤儿院对孩子身心健康不好,寄养制度取代了孤儿院吧。

有较多记录的 纽约希伯来孤儿院,84 年间共收容了约 13500 人,其中出现了两名作家,还有统计学家、音乐家还有政治活动家等。说明一些孤儿院对教育还是有些重视吧,这些孩子长大后,也许就会在各个领域施加影响力。

也许是受到了影响,漫画家 Harold Gray 创作了《小孤女安妮》。故事讲述了安妮在孤儿院里受到尖酸刻薄的院长虐待,之后被好心的富裕家庭收养,但某些时候又变成孤儿的故事。当时该漫画在数百家报纸上发行,并被改编为了广播剧、电影和百老汇音乐剧,这也给美国的集体记忆加深了不少吧。

#历史
现实里中二的专有名词

人类与猿类、猴类被分类在 灵长目 里。原拉丁文 Primates 的词源是 primas 或 primus,表示「第一的」「最主要的」。被翻译为汉字词语时,也许就以「万灵之长」的简写形态命名了吧。

普通火力发电的锅炉,其效率不够高。为了高效发电,以及将燃料烧干净的环保需求,就出现了「超临界锅炉」。该锅炉提供巨大的压力,从而使水能够变成不同于普通液态、气态的 超临界流体

超临界流体的比热容更大,所以让发电效率更好。而当温度与压力更高时,就叫做 Ultra-supercritical(超超临界),如果未来的技术更先进,也许还会出现超超超临界锅炉吧。(笑)

大型语言模型的训练,需要非常多维的数据。早期的 GPT-2 Large 就使用了 1280 的词向量维度,而维度越多,计算的难度也会成指数倍增加,这便被称作 维数诅咒

而近年突破这一诅咒的技术,应该就是 Google DeepMind 团队的 Transformer 架构(变形金刚的单数形式)。它在 2020 年带来了震撼世界的 GPT-3,其全称为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3,使用了 Transformer 架构。

#杂谈
双胞胎的大小问题

过去的长子继承制度,以及各种原因,使得年龄差异被非常重视。哪怕是双胞胎,也要根据出生时间进行区别。比如 11 世纪的贵族 1st Earl of Leicester,其双胞胎长子获得了更好的法国土地,而次子获得了英格兰的土地和爵位。

虽然现在多数地区默认使用平等继承制,不再考虑性别和出生顺序,但长子继承制度的影响可能还在,比如给双胞胎分大小。《Fate/kaleid liner 魔法少女☆伊莉雅》里,红宝石、蓝宝石魔杖虽然是同时制作出的,但有分姐妹。之后的伊莉雅与小黑剧情,算是双胞胎的两人,还是分姐妹的情况。

不过出生记录上,因为医学和法律相关的问题,所以还是会记录先后顺序。而户口本上可能会写大男、二女/次女,大概是历史遗留问题吧。另外,有的家长 出于某些环境因素,觉得混双的双胞胎应该让男孩做哥哥,哪怕先出生的女孩。

也有家长 觉得没必要分大小,哪怕双胞胎前来问询,因为害怕这个差异引发冲突(什么逆向 魔童计划)。还有 双胞胎 不喜欢哥哥、妹妹这样的称呼,因为不平等,坚持后,终于让父母和亲戚以名字而不是哥哥、妹妹来称呼了。

Alfred Adler 有个 出生顺序理论,这个理论没有证据支持,但算是对经验的总结吧。大意是多孩子的家庭,第一个孩子可能承受更大的压力,从而变得神经质与药物成瘾。而最小的孩子往往会被过度溺爱,导致缺乏社会同理心。最后是中间的孩子,大多成长得比较健康。

虽然只是年龄相同的双子,一人被贴上略大的标签,但不知道这种标签是否会导致复杂的蝴蝶效应。毕竟故事书、社会对哥哥、姐姐还是有抱持一些要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如果真的有数年的年龄差异,这种照顾责任可能有利于生存,毕竟体能、心智存在发育差距。但双子的差距通常很小,所以不区分双胞胎的大小,也许是更合理吧。

#杂谈
无神论者的誓言

美国总统在就职典礼上,按照惯例,总统需要对圣经或其它宗教书籍宣誓。比如林登·约翰逊,是对一本天主教弥撒书所宣誓的,其他总统基本都对圣经宣誓或确认(affirm)自己的职责。

因此,美国总统被认为需要表现得像个信徒,而不是宣称自己是无神论者。网络上也有一些 讨论,认为部分美国总统其实是无神论者,只是出于功利主义、政治正确,而伪装自己真实的信仰情况。不过,虽然宣誓是宗教强相关的概念,但此事也能变得世俗化。

因为对圣经解读的差异,让基督教出现许多派别,其中 贵格会 拒绝宣誓。因此,贵格会的婚礼 不需要神父,使用的也不是誓言,而是承诺(promise)或声明(declarations)。

以及一些其它原因,贵格会在过去显得离经叛道,所以在英国遭受迫害,17 世纪移居美国的除了有清教徒,还有贵格会。之后情况有缓和,英国发布 1695 年贵格会法案,承认贵格会教徒可以使用庄严的承诺,以替代宗教含义的宣誓。

不过这一时期,无神论者还是不具备作证的能力,因为当时的大众认为「只有对神圣惩罚的恐惧,才能保证真实性」。直到 19 世纪中叶以后,美国、英国才修法,逐渐肯定庄严承诺的作用。因为可以使用陪审团、伪证罪,来防止违背承诺。

其它职务或身份的庄严承诺,也变得世俗化。比如,美国总统宣誓时,其公证人(监督人)都是 大法官,而不是宗教职务人士。澳大利亚入籍仪式中,入籍者需要在见证者的注视下宣誓 入籍誓词(可选是否在誓词里加入上帝)。以及早期的《入团志愿书》里,需要在誓言下签名,以及监督人签名。

附言:游戏《信号》(SIGNALIS)多次提到中文「誓言」一词,但英文使用的是 promise(remember our promise)。可能是考虑到承诺在中文的语境下有点太轻了,所以换成了语气更重的誓言。

附言 2:也有其它的承诺被「错误」称呼誓言,比如 奥林匹克誓言,其实只算是承诺。因为使用了神圣的名称,借用圣火的运动会,却没有在誓言里请奥林匹斯的诸神见证。

#考据
Windows 自动深色模式

过去,长期使用了暗色的系统和软件主题,现在,想要换换风格,所以将 Android 的主题设置成了跟随昼夜变化。并且还想要在 Windows 10 上这么做,但在设置里竟然没有找到相关设置……

在查询后,才发现近微软更新的 PowerToys 0.94 版本,有为 Windows 11 添加明暗自动切换功能。媒体 The Verge 对微软的操作很惊讶,因为其它流行系统都已原生支持,而 Windows 还是靠官方扩展程序 PowerToys 来实现。

好在早在 2018 年,就有开发者制作了 Windows-Auto-Night-Mode(ANM)程序。只是开发者将 .NET 运行环境直接打包进了软件里,让软件安装包的体积膨胀到了 50 MB,展开后达到了 200 MB。

运行环境约占 95 %,对于一个简单的功能而言,体积确实有点大了,但比安装包达到 300 MB 的 PowerToys 好一些吧。ANM 的配置确实挺细节的,可以设置切换时,一并更换壁纸、主题色和鼠标光标。切换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按时间切换、按地理座标的日出日落切换(可手动输入经纬度),或是跟随 Windows 夜间模式设置(黄色遮罩)。

附言:除了微软不明白自动深色模式的重要性,Reddit 网页版也是如此。Reddit 网页版有主题跟随系统的配置,但选项里只有单纯的切换式选项。一旦点击,就不能跟随系统了,除非修改 cookie,将 theme 的值修改为 0

#软件
为吴京辩护

过去,对吴京言论的讽刺、挖苦内容,都是境内政治不正确的内容。所以各大社交平台可能会禁止、限流相关内容。相关较热的讨论,只在境外社交媒体上较流行。但稍早前,似乎社交媒体撤销了对吴京的「保护」,各种讽刺、挖苦内容不再受限,甚至能成为推送内容。

这些讽刺、挖苦内容包括:吴京称自己是正白旗,并表示「我二祖的房子,凭什么不还我们家」的视频。吴京在采访中称:「我跳过楼,你跳过吗?我让坦克轧过,你轧过吗?我差点死过,你死过吗?……」。一直宣扬爱国情怀,却被拍到 使用 iPhone 等。

以及他最离谱的电影宣传「也许中国护照不能让你去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但中国护照可以把你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带回来」。结果疫情、诈骗园区 等情况里,都证伪了此宣传。

严格的说,吴京只有两个罪。分别是利用不完善的分级制度和狭义爱国主义,向承受能力较弱的未成年人放送血腥、残酷的电影。以及虚假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的作用,因为哪怕是从园区逃到较安全的地方联系使馆,希望得到保护,也可能没有答复

但吴京算不上主犯,因为不完善的分级制度、狭义爱国主义,以及错误的护照作用,都不是吴京带来的,他只是主动参与进了一场造梦运动。因为分级制度是前广电的责任,护照的错误作用,也可以由大型媒体甚至自媒体辟谣。

就像是一些抗日题材的作品里,所谓的汉奸角色那样。看起来比较惹人讨厌,并且也做了一些坏事,但汉奸的各种特权来自入侵者日军。只要打跑入侵者,汉奸也就没有能力作恶了。而当日军占领区动荡,入侵者出于平息大众怒火的心态,将几个臭名昭著的汉奸公开行刑,仅仅是入侵者转移注意力的做法。

附言:如果未来有机会看到 Voldemort 倒下,gledos 也会尝试为其辩护。目标是规避死刑,然后以 真相与和解委员会 的形式,用真相与补偿换取各方的和解。这样,仇恨循环也该会得到缓解吧。

#杂谈
关于评论区的消失

「gledos 的微型博客」的评论区 gledos.science@gledos_science),被消失了……

联系 Spam Info Bot(@SpamBot)后,发现自己账户现已被限制在公开群组发言,因为「我过去在 Telegram 上发布的一些公共内容为非法内容」。

所以问题可能出现在夜晚的自动广告机器人吧……现已写邮件联系 Telegram,看看能否恢复吧。
演員證

由于内战威胁,台湾执行了 38 年的 戒严令,直到第一次冷战结束前夕才解严。而在戒严期间,社会被各种限制所束缚,个人自由与基本人权,包括集会、结社、言论、出版、旅游等权利被限缩,并有党禁、报禁以及对文化产品严格审查的规则。

当时想要在舞台唱歌,就需要 歌唱演員證(俗称歌星證)。而获得歌星證,需要学习三个月,并在台北市教育局考试合格。考试内容是抽签 20 首「蓝色经典」歌曲,比如《我要上戰場》《梅花進行曲》《凱旋歌》等。有一些知名歌星运气不好,抽到不会或不合适音域的歌曲,而未能取得歌星證……

演员需要演員證。不过当时意外的有些宽松,没有演员证依然可以演电影,只是不能出现在 STAFF 名单里。离谱的情况,是电影《拒絕聯考的小子》,其女主角彭雪芬的名字没有出现。而《國父傳》的主角,孫文扮演者林偉生没有演員證,所以也没有出现……

1990年7月,歌星證制度被废止。演員證虽然还在发布,但已没有了约束力,最终在 2015 年修法后取消。所以演员 李易 晒出自己的,签发时间为 2014 年演員證后,许多网友表示还是第一次看到。

附言:目前存在严格的演员证备案制度的地区,全球似乎 仅剩一个。还有种特殊情况,那就是外国人演员。出于移民法和劳动法要求,防止外国人抢占本国就业机会的目的,外国人需要在获得允许工作的签证后,才能进行演出。

#历史
学校的医务室

在《Silent Witch 沉默魔女的祕密》里,中世纪奇幻风格世界观下的校园里出现了医务室,但这是杂糅的设计。因为学校广泛配备医务室,已经是 20 世纪之后了。

1897 年,纽约 的儿童遭受白喉、百日咳和水痘等传染病影响,导致教学困难,一些教室甚至会停课数日。因此,教育委员会注意和市卫生专员希望能直接将医务人员,安排到学校里进行预防、治疗。医务室试运行后,效果确实显著,这种服务也就传播到其它学校里了。

同样差不多的时间,英国 也为学校配备了医务室。大概是因为这段时间处于城市化、工业化与 大规模移民时期 吧。这段时间的移民成本较低,回报率很高。其中 意大利 的移民规模最大,54 年间,共有 1600 万人移民。

基本每次的大规模传染病流行,都与不常见的长途旅行者有关。而在城市化与大规模移民时期,传染病风险也就会很高了,因此,这段时间的移民目标国也就需要增加医疗资源,比如为学校配备医务室。

日本的校医制度起源自明治 31 年(1898 年),睦仁签署了『公立学校ニ学校医ヲ置クノ件』(在公立学校设立校医),大概跟城市化有关吧。但初期,专门设立治疗室似乎不普遍,战后才变得流行,现在则统一叫做「保健室」。

医务室里需要有床位、药品和器械,并且不只是存放在医务室,比如 AED。虽然儿童心脏骤停概率略小于每年万分之一,但还是一个风险,所以在儿童聚积的学校走廊、体育馆,存放上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这会是相当有效的保险(当然,还需要 CPR 的普及,而不是掐人中)。只是需要注意检查保质期,有位刚来的学校护士,发现 AED 的贴片过期了一年……

#社会
Back to Top